摘要:新疆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犹如一部雄浑壮阔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跨越千年的传奇与变迁。在其深厚的土壤之下,埋藏着无数历史密码,而从汉代至清代各个时期出土的印章,宛如书中熠熠生辉的字符,串联起新疆与中原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仲嘉亮
新疆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犹如一部雄浑壮阔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跨越千年的传奇与变迁。在其深厚的土壤之下,埋藏着无数历史密码,而从汉代至清代各个时期出土的印章,宛如书中熠熠生辉的字符,串联起新疆与中原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珍贵实物证据。
20世纪50年代,在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一枚高不过0.7厘米、印面边长仅1.3厘米的“李崇之印”铜印重见天日。别看它小巧玲珑,却承载着非凡的历史意义。据史书记载,这枚印章极有可能是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信。西域都护这一官职,乃是汉朝中央政权在西域行使主权的关键体现。它就像一把珍贵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对那个时代西域管理体系的认知之门。在当时,汉朝通过派遣像李崇这样的官员,深入西域这片土地,肩负起维护秩序、促进发展的重任。他们组织民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设立驿站、保障商路畅通,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这些举措不仅为西域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注入了关键力量,让西域人民开始逐渐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
同样作为汉代官印的“汉归义羌长”铜印,1953年现身于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这枚铜印造型独特,采用卧羊钮,篆文古朴典雅。它是汉朝赐给羌族酋长的官印,是汉朝民族政策的生动实物例证。汉朝统治者深知边疆少数民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赐予官印的方式,在政治上确认了羌族酋长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中央政权与地方之间的重要桥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在文化层面,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羌族酋长及其族人在与汉朝官员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接触并学习中原文化,如礼仪制度、文字书写等。同时,中原地区也对西域的风俗习惯、艺术特色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司禾府印”的出土,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汉代在西域的经营策略——屯田戍边。1959年,这枚印章在尼雅遗址出土,它见证了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在西域的传播。当时,为了解决边疆的物资供应问题,同时巩固边防,汉朝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屯田活动。中原的农民和士兵带着先进的农具、种植技术来到西域,与当地的人民共同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并肩劳作,彼此交流生产经验,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从农田的规划、开垦,到水利设施的修建,再到农作物的种植、管理与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的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边疆文化,既保留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特点,又融入了西域游牧文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为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画卷翻到了唐代。1973年,在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出土的“蒲类州之印”,边长5.7厘米、高3.6厘米,印文为规整的篆书“蒲类州之印”。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在西域广设州县,构建起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枚印章便是地方行政机构行使权力的重要凭证。唐代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吸引着西域各族人民与中原地区展开全方位的交流。随着政治统治的深入,汉字在西域广泛传播。篆书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文字之一,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西域各民族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他们开始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历史、记录生活点滴,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精华,发展壮大本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到了清代,“惠远城新满营镶白旗佐领图记”印见证了清政府在新疆的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这枚铜铸印章,圆柱形柄搭配方形印台,印文满、汉两种文字并存。在清代,新疆地区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内部安全挑战,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在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设立了众多军事机构。这枚印章所代表的军事管理体系,强化了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满、汉、维吾尔等多民族官兵共同驻守边疆,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战斗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情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清政府在新疆推行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措施,如设立州县、发展教育、促进贸易等,也为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共同的奋斗与生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大地深深扎根,不断茁壮成长,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建设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些印章,宛如璀璨星辰,串联起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历史脉络。从材质上看,无论是汉代的铜印,还是清代的铜铸印章,都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金属铸造工艺在新疆的广泛应用;从形制上,印钮的设计既有中原传统的鼻钮等样式,又融入了西域特色元素,如羊钮、驼钮等,展现了新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印文书写方面,无论是汉代古朴的篆书,还是唐代规整的篆书以及清代满、汉两种文字的并存,都彰显着中原文化对新疆地区的深远影响。这种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现象,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绚丽格局。
与西域其他书法一样,这些印章对于我们了解西域地区的真实生活状况和进行史学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料。它们是政治从属的有力证明,更是文化传承的坚实纽带。在当今时代,这些印章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愈发凸显。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以这些印章为代表的新疆古代文物,是推动增强文化认同、践行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让我们珍视这些历史馈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这些印章的研究与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魅力。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