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砥砺奋进“十四五” 做人民身边的好医院

摘要:全国首创“健康列车”,服务12万铁路沿线职工、50余万职工家属,推出169项新技术、新项目,建成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中心……“十四五”期间,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成果引人注目。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外景图。

□蔚枫 (图片由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全国首创“健康列车”,服务12万铁路沿线职工、50余万职工家属,推出169项新技术、新项目,建成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中心……“十四五”期间,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成果引人注目。

从曾经的工矿企业医院逐步向市级医疗机构乃至教学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转型,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抢抓黄金发展机遇,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医教研协同、社会责任担当、人才培养与就医体验提升等方面奋力前行,努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医教研协同共进 构筑卓越医疗高地

“十四五”以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始终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坚持医教研协同共进。

不断探索和引进前沿医疗技术,勇攀技术高峰。近5年来,医院推出169项新技术、新项目,包括心内科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补术,以及神经内科的颈7神经转位术、脊髓电刺激促醒技术等,为心脑疾病诊疗开辟新路径。2024年,眼科开展的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有晶体眼屈光晶体ICL/ TICL屈光不正矫正术等近视手术,填补了医院在近视治疗领域的空白;新添3项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肿瘤消融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区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显著提升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与效率。医院还成立了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28个MDT团队,精准诊治疑难患者。微创手术技术蓬勃发展,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腹腔镜下妇科手术量持续攀升。高端影像设备3.0磁共振的引入,以及高分辨率MRI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及易损性评估的开展,大幅提高疾病诊断的精度与效率。

“十四五”以来,医院构建起日益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中心,以及成都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等独特专科,共获批省市重点学科/专科32个,包括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4个(骨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临床遗传学实验室)、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4个(胸心外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

以学科建设为引擎,临床医学院成功获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2022年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临床医学专业位列全国第96名;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临床与健康学科跻身全球排名801—1000位,全国排名第36位;临床医学学科在国内外排名中不断升位,2024年进入ESI全球前1%,医院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

科研能力取得显著进步,医院荣获四川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7项,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未来五年,医院力争实现国家级项目立项不少于10项,为科研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医教研协同发展,促使医院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一直排位A级,并连续四年在四川省无财务年报组中稳居第1位。未来,医院将锚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这一关键任务,深度契合医院发展态势与需求,全力实现重大疾病诊疗的专业化,同时推动医学技术创新,深度挖掘成都大学在药学、生物科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卫生领域关键创新点,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出一系列新技术、引领性的新产品、前瞻性的新方案及开创性的新策略,为守护人民健康、助力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优质资源下沉 彰显社会责任与担当

“十四五”以来,医院始终坚守初心,主动回馈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医院以党建为引领,全国首创开行“健康列车”项目,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作出系列探索——打造铁路“医路健康”模式,创新建设“实体医院+移动医院+互联网医院”三院联动智慧健康服务模式,精心构建“医院—铁路疾控—站段健康管理员”三级健康管理体系,已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闪耀名片。

九载春秋,寒来暑往,“健康列车”如同一道流动的健康风景线,穿梭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所管辖的9600余公里铁路线上,足迹遍布四川、重庆、贵州及云南的山川大地。一组组数据见证“健康轨迹”——提供17万余人次的健康体检、1900场健康教育专题讲座、780场医疗巡诊,为职工提供近5万人次的健康咨询、讲座及急救知识培训,铁路职工体检率从70%跃升至95%,累计服务12万名沿线职工、50余万名职工家属以及不计其数的百姓与旅客。

“健康列车”的概念还在不断延伸。临床医学院以“健康列车”为鲜活课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行走思政课,创新推出“1+10+10”实践教学模式,即1名老师带领10名学生、1名学生服务10名患者,“微医生”名片由此诞生。他们活跃在列车体检、义诊巡诊、走村入户与急救培训的各个角落,协助老师登记信息、为群众测量血压身高、宣传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平台、普及健康知识,扩大“健康列车”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

一个党员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在列车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显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成为列车平稳运行保障的根本之源。2022年,“健康列车”党支部获四川省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荣誉称号;2023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党委获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医院”荣誉称号。“我们要继续深挖‘健康列车’的意义和内涵,在多个场景精准对接民众健康需求,列车还要开向更多社区、校园、机关,哪怕上高原斗极寒,我们也要去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进说,民众最为迫切的需求之处,便是“健康列车”前行的“方向”。

国际体育盛事舞台,医院同样表现卓越。成都大运会期间,医院作为大运村医疗中心筹建和运行单位,共接急诊372人次、普通门诊1605人次,成功阻断疫情传播风险,未发生续发病例,未出现村内扩散和风险外溢,共收到133封表扬信,其中61封来自40个国家/地区代表团,国际大体联医务委员会主席来信对大运村医疗中心高标准医疗服务给予高度赞扬。医院获“成都大运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医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带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上。对口帮扶方面,医院对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和石渠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帮扶,帮助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显著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通过以购代捐、资金帮扶等方式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荣获2021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医联体建设方面,医院与崇州市、郫都区、新都区等7个区域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下派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专家门诊、教学查房等多种形式,深化分级诊疗合作机制,在夹江县人民医院建立专科博士工作站,由博士引领开展专科医教研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与就医体验双提升 构建优质服务新体系

医院深知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精心耕耘、广纳贤才。

“十四五”期间,临床医学院依托成都大学优势资源,新增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实现自建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未来还将汇聚人才、积蓄力量,积极申报专业博士学位点,培育更多生力军、主力军。同时鼓励职工提升学历,近五年自主培养博士20人,全职引进及达成引进意向的高层次人才25名,引进学科带头人5名;“高位嫁接”领军人才,精心打造名医名科,建立中医湿病等名医工作室,为人才梯队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精心熬制“三味药方”。一是“培元方”,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二是“传承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后备中医学术带头人;三是“创新方”,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开展协定处方集中药制剂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探索中医药科普和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创新性开展“心服务、零距离”新服务模式,2023年以来通过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复诊预约、院内“一卡通”、医联体“一号通”等措施,大大提升患者就医的便捷性和满意度。“一次挂号管三天”案例被评为成都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十佳典型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疗机构提供借鉴经验,服务也将陆续“上新”——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问诊和书写病例、运用新材料降低院感发生率……未来,医院将秉持“顶天”“立地”的发展路径:“顶天”即探索研发独有的医疗技术,引入全球顶端技术,以技术优势服务成都市民;“立地”则基于人民健康需求,提供温暖可及、价格合理、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做人民身边的好医院。

时代浪潮中,医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科为龙头,以医疗为核心,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以人文为精髓,以服务为特色,以创新为驱动,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附属医院而拼搏奋进,在“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指引下,为四川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在守护人民健康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