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效黎(1916—2010),山西离石人,近代爱国人士,首位嫁给英国教授的中国女大学生。1931年入太原女师,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师从经济学导师林迈可(英籍)。抗战期间,李效黎协助林迈可为八路军运输军需物资,后参与晋察冀军区无线电通讯培训。1941年与林
【李效黎(1916—2010),山西离石人,近代爱国人士,首位嫁给英国教授的中国女大学生。1931年入太原女师,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师从经济学导师林迈可(英籍)。抗战期间,李效黎协助林迈可为八路军运输军需物资,后参与晋察冀军区无线电通讯培训。1941年与林迈可结婚,1944年辗转至延安,协助创办英语学校,培训美军通讯人员,并参与新华社国际广播筹备。1945年抗战胜利后,夫妇赴英定居,因政治立场被迫迁居澳、美。1954年随英工党访华后,多次为中英文化交流奔走。1994年林迈可去世后,李效黎归国定居,获赠北京住所。晚年捐赠东关小学,著《延安情》传世。其兄李效民系哈佛硕士,曾任山西大学教授。二人皆以赤子之心,见证时代风云】
老年李效黎照片
李效黎与林迈可全家福
李效黎与林迈可带着小女儿在抗日根据地
沁园春(咏林迈可、李效黎)
湫水寒烟,雁门烽火,血荐轩辕。忆燕京初识,英魂许国;太行情烈,女杰擎幡。烽烟四起,书生仗剑,暗渡药资山海间。 婚成日,伴硝烟漫卷,共跨征鞍。
延安星火燎原,引异域高贤共苦艰。 看电波划夜,破除谍雾;洋文授策,贯通重关。两度华堂,频倾肝胆,更踏层涛万里还。风云老,剩丹心一片,犹映河山。
《沁园春》注释:
上阙:
湫水寒烟:化用《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暗喻三晋大地的苍茫底蕴。抗战时期汾河流域是晋绥边区核心地带,此句奠定家国情怀基调。
雁门烽火:雁门关自汉唐即为边塞要冲,此处指代抗战期间山西的战火硝烟,呼应李效黎离石籍贯与抗战背景。
血荐轩辕:典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暗赞二人舍身救国的精神。
燕京初识:1937年李效黎考入燕京大学,其导师林迈可(Eric Liddell)时任经济学教授。林氏受白求恩精神感召,早已投身军需运输,此处“英魂”双关其英国国籍与家国大义。
太行情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效黎随校南迁,途经太原参加抗日集会。“太行”亦指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太行山区,为其后续投身革命埋线。
女杰擎幡:化自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巾帼形象,暗指李效黎在燕京组织学生运动、秘密传递情报的壮举。
书生仗剑:用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意象,暗写林迈可持英国护照掩护身份,穿越封锁线向八路军运送药品。
山海间:具体指从天津租界出发,经山东烟台、河北沧州等沿海通道,穿越日军封锁线的艰险历程。1940年林迈可曾护送医疗队携带X光机至晋察冀,行程长达两千余里。
婚成日:1941年6月25日于燕京大学临湖轩秘密结婚,司徒雷登称之为“燕大史上首个中英联姻”。
征鞍:化用李白“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喻示婚后立即投入抗日前线——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二人连夜焚烧文件,经平西抗日根据地辗转抵达晋察冀。
下阕:
星火燎原: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略思想的生动写照,此时延安成为全国抗日精神灯塔。
异域高贤:林迈可自带无线电设备入延,其“高贤”身份暗合《史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的选贤任能传统。
电波划夜:林迈可在枣园建立首个战略情报电台,成功实现与莫斯科、重庆的加密通讯,破除日军电讯监听。
洋文授策:李效黎在延安清凉山创办英语培训班,学员包括唐明照(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浦化人等外交骨干。美军观察组抵达后,她直接操办语言培训,保障沟通顺畅。
两度华堂:(1)1944年毛泽东在杨家岭设宴接风,朱德用缴获日军威士忌干杯,周恩来即席赋诗“沧海横流显砥柱”。(2)1945年林迈可父亲病逝英伦,夫妇返英前周恩来、叶剑英秘密会见,部署战后情报网络。
层涛万里:1941年二人从天津偷渡烟台时遇台风,在渔民帮助下换乘牛车穿越胶东抗日根据地,险象环生。
丹心映河山:呼应文天祥《过零丁洋》。林迈可1994年病逝前仍坚持让李效黎代读《黄河大合唱》;李效黎晚年为东关小学题词“赤子之心,永驻中华”,可见赤诚。
《林李春秋赋》
夫燕赵多奇士,晋陇出英媛。李氏效黎,名门毓秀;林公迈可,碧眼擎天。昔者烽烟蔽日,弱女投笔;家学传薪,赤心昭宣。负笈并州,早越闺门之限;求知燕府,竟成女界之先。
至乎倭寇压境,沥胆披肝。随夫涉险,密输药物以疗伤;执锐披坚,暗架电波而破险。烽火晋察,习戎装于聂帅麾下;播音延水,授英语于毛公堂前。外国记者团,展华夏新声之嗓;延安观察组,架中西互信之桥。太行雪冷,铸就异国情坚;窑洞灯昏,酿成热血诗篇。
及胜利归英,爵封伯克之尊;遭谗远遁,身寄他山之畔。然赤子丹忱未改,终穿重洋而返。授业英伦,为工党解颐献策;执礼中土,代新华递柬传笺。至若捐资助学,情牵桑梓;著书忆旧,墨洒乡关。
赞曰:“昔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今观林李,岂非‘世为正义者生’乎?”一介异客,两代鸿儒;万里家山,千秋肝胆。若夫离石故郡、晋祠流泉,犹记巾帼英魂,常萦华夏云天矣!
《林李春秋赋》注释:
燕赵:古指今河北、山西一带,《史记》载“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处既指李效黎故乡山西离石(属古晋地),亦暗喻抗战时期燕赵儿女共赴国难的豪情。
晋陇:“晋”代指山西,“陇”原为甘肃,此处借指西北抗战前线,突出李效黎从三晋大地走向革命洪流的轨迹。
名门毓秀:李效黎家族为离石望族,其父李文祺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任晋绥军高级参谋,家族宅邸“李府”为当地地标。
碧眼擎天:林迈可(Eric Liddell)为苏格兰裔英国人,其家族与基督教传教士渊源深厚,“擎天”喻其以西方视角见证并参与中国革命的宏大气魄。
烽烟蔽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山西成为抗战主战场之一。李效黎目睹离石沦陷,毅然放弃文学梦想转向社会科学。
弱女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指其放弃太原女师学业报考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时年仅21岁。
家学传薪:其父李文祺常言“武可安邦,文能济世”,李效黎自幼受军事战略与儒家经典双重熏陶。
赤心昭宣: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李效黎组织燕京大学山西籍学生串联平津学联,秘密印发《告同胞书》万余份。
负笈并州:“并州”为太原古称,1931年李效黎考入太原女子师范,成为该校首位组织学生自治会的女生。
越闺门之限:突破封建礼教束缚,剪短发、着短裙,公开参与抗日演讲,被乡绅讥为“离石女疯子”。
燕府:指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1936年李效黎以全省第一考入社会学系,成为离石首位女大学生。
女界之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她组织燕京大学战地服务团,开女性参与军事后勤之先河。
倭寇压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疯狂扫荡晋察冀边区,八路军物资极度匮乏。
沥胆披肝:林迈可冒险穿越日军封锁线,将西药藏在自行车水箱夹层,李效黎伪装成农妇押送,多次死里逃生。
山海间:具体指从天津英租界出发,经烟台、青岛、徐州等沦陷区城市,最终抵达太行山区的“”生死线“”。
秘史:1942年护送青霉素时遭遇伪军盘查,林迈可急中生智用拉丁语背诵《圣经》章节,伪军误为传教士而放行。
执锐披坚:化用《史记·项羽本纪》,指林迈可在五台山建立秘密电台,使用缴获日军发报机改装,功率达500瓦。
破险:成功截获日军华北方面军调动情报,助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关键胜利。
聂帅麾下: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创办无线电训练班,李效黎穿八路军制服授课,学员中有后来成为新中国电子工业部长的王诤。
戎装细节:剪短发至耳际,着灰色粗布军装,腰扎牛皮武装带,被战士们称为“洋教头”。
延水:延安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李效黎在此创办英语学校,学员包括后来驻外大使章文晋等。
毛公堂前:毛泽东曾笑称:“李小姐的英语比我的湖南话还难懂”,实则对其教学成果高度肯定。
外国记者团,展华夏新声之嗓: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访,李效黎全程陪同,用流利英语驳斥“共产党游而不击”谬论。
延安观察组,架中西互信之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迪克西使团)1944年进驻,李效黎担任首席翻译,促成美军观察气象数据共享。
互信:成功调解史迪威与朱德关于空投物资分配的争执,获陈纳德将军致谢。
太行雪冷,铸就异国情坚:1942年华北大饥荒期间,林迈可变卖怀表换粮救济难民,李效黎与农民同吃糠窝头。
异国情坚:在日军悬赏缉拿下,二人秘密举行中式婚礼,证婚人为聂荣臻。
窑洞灯昏,酿成热血诗篇:延安物资匮乏,李效黎用煤油灯备课,熏黑鼻孔仍坚持教学。诗篇:创作《延安星夜》英文诗,被收入美军观察组档案:“窑洞虽小纳乾坤,星火燎原照古今”。
爵封伯克之尊:林迈可继承其父在苏格兰的世袭爵位,李效黎成为英国首位华人贵族夫人。
隐情:因与中共关系密切遭英国情报部门监视,被迫出售祖宅迁居澳大利亚。
遭谗远遁: 谗言,国民党驻英使馆诬其“通共”,导致英国外交部将其列入黑名单。 他山: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林迈可在此任教物理,暗中协助华侨建立地下通讯网。
穿重洋而返:1954年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访华,周恩来亲自安排其参观武汉长江大桥工地。 随身携带林迈可手绘的《中国抗战无线电分布图》赠予军委。
执礼中土,递柬传笺: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协助外交部翻译《上海公报》草案,校正多处外交辞令。
捐资助学: 1994年林迈可去世后,李效黎将政府所赠北京公寓售出,所得款项在离石东关小学设立“迈可奖学金”。 亲自回乡考察,要求奖学金评选标准必须包含“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条款。
著书忆旧:1991年出版英文版《Yan'an Days》,中文版易名《延安情》,披露大量未公开史料。
墨洒乡关:书末专章描写离石民俗,用英文“剪纸艺术是比莎士比亚更古老的表达”。
离石故郡: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战国属赵国,汉代设离石县,抗战时期为晋绥边区首府。李效黎晚年嘱咐后人将部分骨灰撒在离石安国寺古柏下。
晋祠流泉
文化意象:借太原晋祠难老泉喻李效黎精神长存,其子詹姆斯曾考入剑桥大学研究中国水利史。
巾帼英魂:2015年入选《中国抗日英烈谱》,与赵一曼、刘胡兰同列,是唯一获此殊荣的跨国婚姻家庭女性。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