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银川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位身着白大褂、袖管空荡的医生走上讲台。他叫陈桂平,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村独臂村医,29年来骑坏16辆自行车、骑行12万公里,用一只左手为乡亲们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他的故事,让全场近400名听众泪湿眼眶
陈桂平
5月20日,银川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位身着白大褂、袖管空荡的医生走上讲台。他叫陈桂平,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村独臂村医,29年来骑坏16辆自行车、骑行12万公里,用一只左手为乡亲们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他的故事,让全场近400名听众泪湿眼眶。
1977年,陈桂平出生在井冈山脚下的新圩村。3岁那年,一场大火吞噬了他的右臂。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他永远失去了握笔的右臂。12岁时,疼爱他的姑父因病早逝,年幼的他跪在坟前立誓:“我要当医生,绝不让乡亲们再受这样的苦!”
学医之路荆棘密布。初中毕业后,父亲带着他四处求医校,却被校长质问:“一只手怎么打针?急救时怎么办?”心灰意冷时,一则南昌新建卫校的招生消息点燃了全家人的希望。家人东拼西凑借来3000元,他背着草席、攥着录取通知书踏上求学路。卫校老师望着这个倔强的独臂少年,最终破格收下了他。
理论学习难不倒他,但实习时,病人看到他单手拿针便连连摇头。为攻克难关,他买来针头和注射器,在自己手臂、臀部、脚背上反复练习,甚至说服父母和弟妹当“试验品”。无数次扎破皮肤、瘀青遍布,他终于练就单手打针、换药、包扎的绝技。当乡亲们夸赞“小陈打针一点都不痛”时,他深知,这背后藏着多少信任与包容。
1996年,他正式成为乡村医生,开办新圩村卫生所。开业第三天凌晨,一位家长抱着高烧一周的孩子找上门。推开门,看到孩子盖着破旧棉被,他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三个小时的诊治后,他只收了3块6毛钱医药费。那一刻,他明白了医生的使命:“让乡亲们少生病、看得起病!”
2012年寒冬,村民刘明英突发心梗。陈桂平飞奔至患者家中时,老人已无脉搏呼吸。他单手解开衣扣、清理分泌物,跪地实施心肺复苏。一只手,六分钟,每一次按压都拼尽全力,每一声呼喊都带着颤抖:“大妈,别睡!我在这里!”终于,老人睁开了眼。瘫坐在地的他,才发觉浑身已被汗水浸透。
这样的生死时刻,贯穿了他29年的行医生涯。他不仅是医生,更是孤寡老人的“儿子”:为双目失明的老人煮饭扫地17年,为86岁的曾八英端屎端尿、擦洗身子。老人逢人便说:“要不是这个崽,我早就不在了!”
29年来,他进过百家门、吃过百家饭。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他如数家珍;谁有高血压、谁患糖尿病,他刻在心头。20余万人次接诊记录、30万元医药费减免、15万元资助260名困难学生——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单手写就的“仁心答卷”。
报告会尾声,陈桂平抚摸着白大褂的袖管,声音哽咽:“我离不开乡亲们,乡亲们也离不开我。未来,我会继续守在农村,也盼着更多年轻医生扎根基层,和我们一起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大学生含泪说:“陈医生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伤痛,而是带着伤痛依然奔跑。”(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李宏亮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