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幕布上,一出特别制作的纪实短片《我的台州乱弹》,浓缩了鲍陈热与台州乱弹20年来的甘苦与共,讲述了一个濒危剧团如何一步步走上梅花奖竞演舞台的故事。
潮新闻 记者 陆遥
很少有一次“竞梅”演出,戏还未开场,台下观众便先湿了眼眶。
幕布上,一出特别制作的纪实短片《我的台州乱弹》,浓缩了鲍陈热与台州乱弹20年来的甘苦与共,讲述了一个濒危剧团如何一步步走上梅花奖竞演舞台的故事。
短片的女主角鲍陈热,是台州乱弹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她一路披荆斩棘,在全国优秀戏剧演员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也成为2017年评奖改革后,全国民营剧团首位梅花奖获得者。
她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叩响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的大门。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地方剧种的复兴史。
鲍陈热
做戏就做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的“当家花旦”鲍陈热,当初不会一句台州话。
这个出生于金华武义的姑娘,遇到台州乱弹实属机缘巧合。
她的爷爷是当地民营剧团的演员,年幼的鲍陈热在家庭熏陶下,爱看戏,也爱学戏。耳濡目染之下,12岁的鲍陈热进入当地艺校,向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老师学习。2005年,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如火如荼,台州希望恢复有400年历史的台州乱弹。15岁的鲍陈热和30名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来到台州,展开了与台州乱弹的情缘。
“一开始,想着台州靠海,下了班可以去海边走走看看。”鲍陈热没想到,满怀着一腔热情奔赴,现实难题却接踵而至:当时,剧团刚起步,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有一次来台风,甚至把窗户都刮跑了。同学们多是金华人,台州乱弹的道白讲的是台州官话,一字一句地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演好角色,鲍陈热整日泡在练功房里,琢磨发声、苦练基本功,从未落下过一天。
出于各种原因,台州乱弹当时已经断档近30年,加上戏曲市场不景气,剧团很快走到了濒临生死的边缘。条件艰苦、离家又远,同学们走的走,散的散,几年过去,30人只剩下不到10人。
“小团有小团的好处。这些年,我觉得鲍陈热在我们团最大的收获就是机会比较多。像我们这样的团,主要演员基本没有AB角,女主角基本上就是她。”台州乱弹团长尚文波认为,长期的淬炼,让鲍陈热成长得特别快。
“我也有过动摇,但我已经担任很多重要角色,走了剧团就垮了。”想到这点,鲍陈热留了下来。但真正让她下决心扎根的,是一次劫难。
2010年3月,台州乱弹下乡演出,在深夜去温岭的途中,所乘大巴遇到电瓶车横穿发生车祸,同行的41名演职人员,19人重伤。外面都在传,这下子台州乱弹肯定没有了!
大家一边照顾受伤的演员,一边招兵买马、排演剧目,短短27天里剧团复排了7本大剧。首场演出结束后,大家在后台抱头痛哭,喊出了“我的乱弹我的团”的口号。剧团也在同甘共苦中凝聚了人心,一步步走上正轨。
“此生要么不做戏,做戏就做台州乱弹。”车祸后的第三天,鲍陈热在团里的QQ群中抛下这么一句话。
这是对大家的鼓励,也是对自己暗暗许下的承诺。
鲍陈热(左)在梅花奖竞演现场演绎《活捉三郎》。 记者 徐文迪 彭鹏 张敏娴 摄
动作不知练了多少遍
音乐奏响、鼓声点点……5月12日晚,上戏实验剧院内掌声雷动。幕布后,临上场的鲍陈热却不太紧张。
“一些动作,不知练了多少遍。”她说,从确定参评“梅花奖”开始,编排完整的折子戏演出,在基层就演了不下30场。
中国戏剧“梅花奖”,对于行业内每一个演员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一定是全力以赴。
思虑再三,鲍陈热精选了经典折子戏《活捉三郎》、小戏《做媒》和折子戏《心·痴梦》三个剧目。
经典折子戏《活捉三郎》率先登场,该剧讲述了宋江杀阎惜娇后,阎惜娇化为鬼魂纠缠昔日相好三郎张文远的故事。鲍陈热拿出功底深厚的鬼步和水袖动作,既风情万种又凶狠凄厉。
舞台上,方桌上叠一椅,鲍陈热立于其上,搭档张振星两米外起跑、横踹,她同时凌空跳起,哐当一声,椅子落地,鲍陈热稳稳落于桌面,惊心动魄。这类“椅背探海”“桌上踹凳”等高难度技巧,令现场观众惊叹连连,叫好声不断。
底气,犹如卖油翁总结的“惟手熟尔”。这出戏排练至今鲍陈热已演出300多场,大修改了6次,这个折子戏还入选了浙江省优秀传统剧目。
新创作的小戏《做媒》中,鲍陈热大胆突破行当限制,以小花旦应工(指演员在自身行当之外串演其他行当角色),化身豆腐店俏皮可爱的小囡阿英,主动为阿叔和姆妈牵线搭桥,上演了一出“小人管大人事”的诙谐趣事,让人忍俊不禁。
《心·痴梦》,是为鲍陈热量身打造了7年之久的经典剧目。鲍陈热用极富张力的表演和唱腔,塑造了一位几度与梦想中荣华富贵失之交臂的底层妇女——崔氏的形象。
三出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折子戏,充分展现了台州乱弹“文戏武做 武戏文唱”的独特剧种特色,也彰显了鲍陈热在唱、念、做、打、舞方面的深厚功底。
“她非常刻苦,抠出每个细节反复打磨。”台州乱弹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冬康感慨道。
台下喝彩不断,椒江老戏迷林阿姨说:“我们从台州追到上海,太精彩了,希望她一直在舞台上发光发热。”
鲍陈热在排练中(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基层演出助我成长
这份殊荣属于台州乱弹——2016年,鲍陈热斩获“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时说。
2025年,竞梅之夜。演出尾声,身着素雅白裙的鲍陈热缓步走上舞台,接过手捧花,饱含深情地唱响台州乱弹剧团团歌《我的乱弹我的团》,全团演职人员簇拥而来。歌声中,满是她与台州乱弹二十载风雨同舟、相依相伴的深厚情谊。
“我嫁给了台州乱弹。”正如鲍陈热所说,她的日常都在团里度过,不是学戏、练功,就是演出、钻研。这些年,她早已与台州乱弹“相亲相爱、比翼双飞”。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特别刻苦好学。尚文波既是团长,也是剧团的编剧兼导演,台州乱弹时下大多精品都出自他手,他说:“在为鲍陈热排小戏《做媒》时,每一段戏拉下来,她都会对着镜子自习,力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做到最好。”镜子是鲍陈热的秘密武器之一,对照镜子,进入角色,从眉毛到嘴角、从眼神到低头,用心揣摩不断调整,让肌肉形成自然记忆。
台州,是一片戏曲的热土。这里常年唱响越剧、台州乱弹等多个剧种,演出氛围热烈,群众基础深厚;这里是民营剧团市场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大量的民营剧团活跃在山乡海岛、礼堂村巷。
看着观众炽热的目光,朱冬康感慨地说:“作为台州乱弹的老艺人,我为曾经的台州乱弹担忧过,对于现在的台州乱弹,我满眼看到的都是希望啊!”
如今,在继承传统、复排经典的基础上,台州乱弹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台州戏演台州事。《戚继光》《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追星者》,台州乱弹连续创排具有台州特色的新戏,连续四次在国家大剧院献演。
“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演员,特别庆幸这些年在基层演出的经历,它是一种积累,是一个演员走向成熟的磨砺,让我不断成长。”鲍陈热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趣话宝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