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西夏区教育系统组织大中小学生、思政教师等160余人,开展“生态葡乡话思政——追寻领袖足迹 讲好中国故事”暨“校校牵手石榴红”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创新采用“双线并行+立体教学”模式,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行走的课堂,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5月20日,西夏区教育系统组织大中小学生、思政教师等160余人,开展“生态葡乡话思政——追寻领袖足迹 讲好中国故事”暨“校校牵手石榴红”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创新采用“双线并行+立体教学”模式,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行走的课堂,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西夏区举办“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这里曾是深40米的废弃矿坑,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变身‘紫色聚宝盆’,成为葡萄酒产业与旅游融合的绿洲。”讲解员介绍。当天,小学组与初中组兵分两路,开启“紫色生态密码”与“紫色振兴之路”的探索之旅。
小学组以“生态启蒙”为主线,走进贺兰山运动公园六九广场,惊叹于从“灰头土脸”到“紫色画卷”的蜕变。随后,昊苑村村史馆的变迁史让孩子们触摸到乡村奋斗脉络;欣恒酒庄的酿酒工坊则揭开“葡萄变美酒”的科技密码,手工皂制作环节更让生态保护理念从指尖浸润心灵。
同学们展示手工作品。
“原来葡萄酒产业背后有这么多科技门道。”西夏区第十二小学学生马莹莹捧着亲手制作的葡萄手工皂感叹,“刚才听讲解员说,这里的葡萄不仅能酿酒,藤蔓还能做有机肥,真是太厉害了。”
初中组则聚焦产业振兴,深入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户外实证基地,亲手制作光伏车模型,探究新能源如何赋能乡村“双碳”实践。“我觉得光伏基地特别酷。”银川市第十八中学学生李佳琪感慨,这些光伏板把阳光变成电,既环保又能帮农民省钱,真是一举多得。
“咱们村是‘两山’理论的实践样本,过去靠挖砂石,现在靠葡萄和光伏吃生态饭。村史馆里的老照片和数字大厅的发展数据,就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希望孩子们能从这里看到绿色转型的力量。”昊苑村党支部副书记任浩科向孩子们介绍村里的变化。
“我们打破课堂边界,让贺兰山生态修复现场成为‘绿色教材’,让酒庄、光伏基地变身实践教室,就是要让学生在看、听、做、悟中厚植家国情怀。”西夏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一步,今后将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让更多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践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宁夏日报记者 张璞/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