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才刚刚从那场长达三年的疫情阴影中喘过气来,谁曾想,这个似乎已经“过去”的病毒,又悄悄地拐了回来。新冠病毒,像极了那年冬天没走干净的风寒,时隐时现,反复无常。
霜降过后的清晨,街头巷尾的咳嗽声似乎又多了几分,鼻音浓重的人在公交车上低头不语,超市入口的体温枪悄悄重新上岗。
人们才刚刚从那场长达三年的疫情阴影中喘过气来,谁曾想,这个似乎已经“过去”的病毒,又悄悄地拐了回来。新冠病毒,像极了那年冬天没走干净的风寒,时隐时现,反复无常。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动态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多个城市出现新冠感染小幅上升的情况。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仍然不低,他们就像“隐形的传播者”,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带入了家庭、社区甚至学校。
而这些看似“无恙”的人,真就一点症状也没有吗?事实远不止如此。
无症状感染者真的“毫无征兆”?出现的6种“假象”你分得清吗?哪些人更容易中招?从医学研究到民间经验,从中医的辨证思维到现代流行病学的精准分析,这其中大有文章。
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无”不代表“无害”
“只见树叶落,不见风声起。”不少人以为无症状感染者就是彻底“没病”,但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卫健委的定义中,“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感染了病毒但未表现出典型症状的个体,而并非完全没有身体反应。
根据《柳叶刀·呼吸医学》2024年初的一项研究,大约有52%的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后72小时内会出现轻微但容易被忽视的身体反应,只是他们自己不认为这是“病”。
这六类容易被误认为是“小毛病”的症状,正是无症状感染的“隐形信号”:
第一,嗓子轻微干痒,类似春季花粉过敏,容易被误认为是空气干燥;
第二,轻微的肌肉酸痛,尤其是背部或小腿处,就像前一天走路太多;
第三,轻度疲乏感,没有感冒发烧,但总觉得提不起精神,像是“没睡醒”;
第四,轻微腹泻或肠鸣,常常被当成“吃坏肚子”;
第五,轻咳一两声,多在清晨或夜间,极不明显;
第六,嗅觉或味觉短暂迟钝,不严重但让人感觉“饭菜没味儿”。
这些症状如果单独看,就像细雨中的水珠,看起来微小,却能悄悄浸透衣襟。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人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将病毒传给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后果不堪设想。
谁是“重点人群”?身体“地基”差,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
病毒像贼,专挑门虚户松之处下手。近三个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团队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地做了追踪研究,发现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出现新冠无症状感染,且易转为轻症或中症:
一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者。
二是免疫力低的人群,例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
三是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刚刚返校或开学初期,接触人群广泛。
四是长期不出门、缺乏运动的“宅家族”,通风差、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病毒容易积聚。
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日常的预防就成了“修墙补漏”的关键。“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如果提前打好地基,哪怕病毒来临,也能“风吹不动”。
如何“未病先防”?从生活习惯到饮食结构,细节决定成败
防病如防贼,靠的不只是口罩和消毒液,更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南方潮湿、北方干燥,预防方式因地而异。例如南方广州、桂林等地气候湿热,居民更容易出现腹泻型轻症,建议日常饮食中适当加入姜、葱、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材;而北方如北京、内蒙古等地冬季干冷,嗓子干痒明显,梨、蜂蜜水、小米粥都是不错的润肺选择。
不同年龄层也要“对号入座”:
青壮年:注意作息规律,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感染病毒后康复时间延长2.6倍。
老年人: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每天晒太阳20分钟可帮助维生素D合成,增强免疫力。
儿童:尽量少去人多的密闭场所,回家后要勤洗手,家中保持通风。
都市白领:办公环境多为中央空调,密闭性强,建议每间隔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同时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以保持呼吸道湿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口腔卫生。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发布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口腔清洁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病毒侵袭率。每天早晚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检查口腔,都是简单却有效的防线。
“假如病毒变了脸”,变异株的“偷天换日”术
病毒不是一成不变的“老样子”,它也会偷学“变脸术”。最近在国外流行的JN.1变异株,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短,但致病性相对较低。中国疾控中心技术专家黄丽萍指出,“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毒株仍为XBB系列,但不排除新的变异株局部流行。”
有趣的是,全球多个研究机构都发现,新冠变异株更倾向于攻击上呼吸道,而非肺部。这意味着新冠的“作战方式”变了,症状表现也更接近普通感冒。但“狼披上羊皮”,不代表它真的变成了温顺的羊。
病毒在变,人的认知也要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防疫不能靠侥幸心理,更不能掉以轻心。
冷门知识也派得上用场:从芬兰到四川的“抗病毒智慧”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森林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中,有助于激活人体的自然免疫力。
这与我国中医“接地气、顺四时”的理念如出一辙。四川攀枝花的一些山区小学,在疫情期间推出“森林课堂”,让孩子们在林中呼吸新鲜空气,减少病毒传播,反而收效甚好。
另外,“饭前便后洗手”这句老话看似简单,却是无数传染病防控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指出,正确洗手可以减少约40%的病毒传播概率。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如春节、端午期间的“艾草熏屋”,也有现代科学依据——艾叶中含有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
小病莫轻,老话常新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新冠无症状感染看似无害,实则潜藏风险。并非人人都会重症,也并非人人都会无事。对抗病毒,没有“万全之计”,但有“多手准备”。
更重要的是,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小信号,哪怕只是一个轻咳、一点乏力,也不应掉以轻心。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人间烟火气,最是健康情。病毒无法被彻底消灭,但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习惯和一点点生活的智慧,给自己和家人织一张“看不见的防护网”。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风起云涌的流感季中安然无恙,用健康的体魄迎接每一个晨曦。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 睡眠时间与病毒感染风险关系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11): 1456-1461.
[2]《柳叶刀·呼吸医学》. 无症状新冠感染者症状追踪与分析研究[J]. 2024年2月刊.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教您养出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