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买 “东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0:35 2

摘要:“买东西” 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用语。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寒暄,还是电商平台的购物车,“东西” 二字早已融入生活血脉。但细究起来,为什么我们说 “买东西” 而不说 “买南北”?看似简单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买东西” 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用语。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寒暄,还是电商平台的购物车,“东西” 二字早已融入生活血脉。但细究起来,为什么我们说 “买东西” 而不说 “买南北”?看似简单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五行方位:东西二字的哲学源头

“买东西” 的起源,需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五行哲学,五行对应金、木、水、火、土,又与方位、季节、颜色等概念交织,构建起庞大的宇宙观。

在五行体系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古人认为,木与金对应着可承载、可交易的实物 —— 东方的木象征草木、农作物等生机之物,西方的金代表金属、矿产等工业制品。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无形而水易逝,难以用容器装载交易。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与友人的对话中提到:“凡物皆属阴阳,东方木,西方金,具是有质之物,故购物曰买东西。”

这种哲学认知在汉代已初现端倪。《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东,动也,阳气动物;西,栖也,阴气栖物”,将东西方位与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结合。到了唐代,五行文化深度渗透市井生活,长安东市、西市的设立,正是这一哲学的具象化 —— 东市汇聚江南丝绸、茶叶等 “木属性” 物产,西市囤积西域金银、皮毛等 “金属性” 商品,“买东西” 逐渐成为固定表达。

长安两市:从朝堂到市井的语言落地

若说五行是 “买东西” 的哲学土壤,那么唐代长安的东市与西市,则是这一说法生根发芽的现实载体。唐都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实行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 108 坊,其中商业活动集中于东部的 “东市” 与西部的 “西市”。

东市靠近皇宫与达官显贵居所,主打高端消费:来自吴越的绫罗绸缎、荆楚的茶叶漆器、齐鲁的陶瓷漆器琳琅满目。西市则是 “国际商贸中心”,波斯的珠宝、大食的香料、粟特的良马通过丝绸之路在此集散,胡商云集,被誉为 “金市”。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西市有 “二百二十行,邸店千余”,甚至出现了最早的汇兑机构 “柜坊”。

长安百姓日常采买,自然要往东市或西市跑。久而久之,“去东市买木货,去西市买金货” 的说法简化为 “买东西”。这种说法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推行,通过各地举子的流动传播到全国。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 “晓驾炭车碾冰辙”,虽然未直接提及 “东西”,但炭作为燃料(属木)在东市交易,正是 “买东西” 场景的鲜活写照。

从雅言到俗语的全民普及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爆发式增长,坊市制度瓦解,“买东西” 的说法从长安走向全国。汴京(今开封)的汴河两岸,早市、夜市昼夜不绝,《清明上河图》中可见 “刘家上色沉檀楝香”“赵太丞家药肆” 等店铺招牌,无论买香料(属木)还是药材(属金),都被统称为 “买东西”。

此时,“东西” 一词的含义也从具体方位延伸为泛指万物。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蜀人谓营生曰‘做东西’”,可见这一说法已融入民间俗语。理学家们的著述则为其注入新的哲学内涵,朱熹在与弟子问答时解释:“‘东西’者,阴阳开阖之机也,木金者,万物之质也”,将市井用语与理学思想巧妙结合。

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兴起,“买东西” 频繁出现在通俗文本中。《金瓶梅》第二回描写潘金莲 “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一地里看着那公子买东西”,《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 “到城内买东西,辨认真假”,这些描写让 “买东西” 成为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的通用语。

历经千年变迁,“买东西” 早已超越单纯的购物行为,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东西” 是持家智慧 —— 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承载着老百姓精打细算的日子;改革开放后,“下海” 潮中 “倒腾东西” 成为时代热词,折射出市场经济的活力;如今电商购物节此起彼伏,“买东西” 演变为 “剁手”“囤货” 等网络用语,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周山图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