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或将成为车企产业转型的新赛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0:49 2

摘要:动力系统与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与低空经济领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动力系统具有直接技术迁移性。例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性能电机及电控技术已被证明可规模化应用于eVTOL。此外,低空飞行器对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

汽车产业(包括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产业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存在高度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核心技术与零部件供应的高度复用

1.动力系统与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与低空经济领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动力系统具有直接技术迁移性。例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性能电机及电控技术已被证明可规模化应用于eVTOL。此外,低空飞行器对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的需求与新能源汽车高度一致,两者均依赖这些材料实现性能优化和能耗降低。

2.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如感知、决策、控制算法)可直接应用于低空飞行器的自主导航与避障。例如,无人机的自主建图、动态路径规划技术与汽车L4级自动驾驶逻辑相似。而汽车动力传动企业将传动控制技术迁移至eVTOL动力系统,已开发出高可靠性的热管理装置和传动总成。

3.电子与传感器技术。汽车电子中的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通信模块(如5G、V2X)等,在低空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空域监测中具有通用性。例如,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在低空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与汽车的智能网联技术逻辑相通。


二、供应链管理与制造体系的协同效应

1.零部件供应链整合。eVTOL约70%的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包括车身结构件、座椅、电子设备等。已有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飞行汽车厂商定制传动部件和减速器。这种供应链复用可降低低空经济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例如将车用马赫发动机改造后用于无人货运飞机,成本仅为传统航空发动机的1/40。

2.整车制造与集成能力。汽车厂商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可直接赋能低空飞行器制造。此外,汽车产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如ISO/TS 16949)和生产流程优化经验,可帮助低空经济企业提升制造效率和产品可靠性。

3.测试与认证体系。汽车的碰撞测试、耐久性试验等标准体系,为低空飞行器的适航认证提供了参考。例如,eVTOL的适航审定需借鉴汽车的安全冗余设计理念,同时针对飞行场景进行适应性调整。


三、基础设施与能源网络的协同发展

1.能源补给网络。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储能站可升级兼容eVTOL的高压快充需求,形成“陆空一体”互联互通的能源网络。

2.交通枢纽与起降设施。汽车产业的停车场、物流枢纽可改造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点和维护中心。如试点将高铁站、机场周边区域规划为“陆空联运”枢纽,实现地面交通与低空出行的无缝衔接。

3.数字基础设施。汽车产业的智能交通系统(如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与低空经济的空域管理系统具有技术同源性。如导航系统在汽车自动驾驶和低空飞行器定位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跨领域复用。

下图:eVTOL约70%的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图源:SIITD编辑)


四、政策支持与法规标准的联动发展

1.政策激励模式。各地政府对低空经济的扶持政策可借鉴新能源汽车的“以奖代补”模式。

2.法规标准制定。低空经济的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法规体系正在参考汽车产业的经验逐步完善。例如,引入类似汽车产业的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并探索“负面清单”模式。

3.安全监管体系。汽车产业的召回制度、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为低空飞行器的运行安全监管提供了借鉴。例如,无人机的身份识别、飞行数据实时监控等要求,与汽车的远程诊断和OTA升级机制具有相似性。


五、市场应用与商业模式的跨界融合

1.物流与出行服务。汽车物流的干线运输与低空无人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形成互补。例如,顺丰、京东等企业已试点“无人机+无人车”的智慧物流模式。同时,eVTOL的城市空中交通服务与汽车共享出行在用户运营、支付体系上具有协同性。

2.后市场服务。汽车的4S店模式可迁移至低空经济领域,形成集销售、维修、培训于一体的服务网络。


六、人才与技术研发的跨界流动

1.技术人才复用。汽车产业的电子工程师、动力系统专家可快速切入低空经济领域。同时,低空经济的航空技术人才也可反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2.研发资源共享。汽车企业的研发中心可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低空技术攻关。例如合作开发航空锂电池和氢能源系统。

综上归纳可见,利用扎实的汽车产业基础转型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本质上是技术红利、政策红利、市场红利的叠加释放。通过技术复用降低研发成本、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生态、市场扩容缓解竞争压力,车企不仅能跳出传统内卷困局,更能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重塑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因此,这项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需从技术迁移、供应链整合、制造体系升级、基础设施协同、政策联动、市场拓展等多维度切入,形成“地面+空中”的立体化产业生态。以下是一些初步的路径策略:

一是技术迁移,将汽车核心技术转化为低空飞行器竞争力。主要包括动力系统跨界应用、智能驾驶技术复用和轻量化材料与电子技术共享;二是供应链整合,复用汽车产业链降低低空经济成本。主要包括零部件供应链深度协同、整车制造经验赋能低空飞行器生产和测试与认证体系借鉴;三是基础设施协同,构建“陆空一体”的能源与交通网络。主要包括能源补给网络升级、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共享;四是政策联动,参考汽车产业的扶持模式与法规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法规标准渐进式完善和安全监管体系迁移。五是市场拓展,以汽车场景为基础延伸低空应用边界。主要包括物流与出行服务融合和后市场服务模式复制。六是人才与研发,构建跨领域技术创新生态。主要包括技术人才双向流动和研发资源协同攻关。

其实当年赫赫有名的日本富士胶片(FUJIFILM)通过深度挖掘胶片时代积累的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了向生物医药、化妆品、高性能材料等领域的多元化转型,正是企业长期技术积累、果断战略调整与市场机遇识别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路径便是关键技术的跨领域迁移,富士胶片在胶片生产中积累的精密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成为转型的根基——在生物医药领域,将胶片生产中对明胶、胶原蛋白的研究直接应用于生物材料开发,如富士胶片欧文科技(FUJIFILM Irvine Scientific)开发的细胞培养基(如BalanCD系列)支持抗体药物生产,并显著提升了生物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化妆品领域,胶片抗氧化技术(防止照片褪色)被迁移至护肤品,如旗下品牌艾诗缇(ASTALIFT)通过纳米包裹技术将胶原蛋白稳定封装,开发出抗衰产品;在高性能材料领域,胶片制造中的精密涂布和制膜技术被用于生产偏光板保护膜(FUJITAC)、OLED抗反射材料等电子产品,如富士胶片开发的彩色光阻剂被应用于芯片制造,支持先进制程技术。2023财年富士全球销售收入达29,609亿日元,医疗健康和高性能材料业务合计占比超50%。其中,医疗系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半导体材料业务因AI需求增长12.6%。

富士胶片的转型本质是技术基因的跨领域激活。通过将胶片时代的精密化学、材料科学等核心能力迁移至生物医药、化妆品和高性能材料领域,同时剥离非核心业务、强化研发协同,富士胶片在传统业务衰退后开辟了新增长极。这一案例表明,传统企业转型需以技术为根基,结合灵活的战略调整和市场适应,方能在技术变革中实现重生。

下图:富士胶片通过Astalift技术进军化妆品领域(图源:cna)

回到“汽车产业向低空经济转型”这件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智能网联汽车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将地面交通的成熟经验迁移至立体出行领域,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主导+生态共建”的模式,加速构建“无人体系+低空产业链”,或是为车企破解效益难题提供一种战略级解决方案。相信未来随着适航认证突破、空域管理优化和基础设施完善,汽车产业的“立体化转型”将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撰 稿:严 含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