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昭襄王,名为嬴稷,本与秦国的王位相距甚远。他出生于秦惠文王时期,由于并非嫡长子,在秦国宫廷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早年,他被迫前往燕国充当质子,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燕国,嬴稷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和各种艰难困苦,燕国对他这个质子并不重视,甚至时常对他加以刁难 ,但
秦昭襄王,名为嬴稷,本与秦国的王位相距甚远。他出生于秦惠文王时期,由于并非嫡长子,在秦国宫廷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早年,他被迫前往燕国充当质子,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燕国,嬴稷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和各种艰难困苦,燕国对他这个质子并不重视,甚至时常对他加以刁难 ,但这些经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学会了隐忍和洞察局势。
公元前 307 年,一场意外改变了嬴稷的命运。秦武王嬴荡,这位雄心勃勃的秦国君主,在洛阳与大力士比赛举鼎时,不幸被鼎砸中,重伤而亡。秦武王在位时间不长,却以其勇猛好战和对秦国扩张的积极推动而闻名。他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攻打韩国,占领宜阳,打通了秦国东进的重要通道,还积极参与中原事务,试图展示秦国的实力和野心 。然而,他的突然离世,使得秦国的王位继承陷入了混乱。
秦武王没有子嗣,王位的争夺在秦国宗室中迅速展开。秦惠文王的王后希望立公子壮为秦王,而嬴稷的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则希望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芾。宣太后芈八子出身楚国贵族,她聪明机智、果敢坚毅,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在秦惠文王时期,她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在宫廷中积累了一定的势力。秦武王死后,她积极谋划,试图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 。一时间,秦国朝廷内部分裂为不同的派别,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局势十分紧张。
在这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中,嬴稷起初并不被看好。他远在燕国,远离秦国的政治中心,在国内缺乏根基和支持。然而,他的舅舅魏冉发挥了关键作用。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他在秦国朝堂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手握军权,是秦国的实力派人物。魏冉深知嬴稷的才能和潜力,坚信他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君主,于是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嬴稷回国继承王位 。
在魏冉的努力下,嬴稷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护送下,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秦国。公元前 306 年,嬴稷在众人的拥护下登上了王位,成为秦昭襄王 。但他的登基之路并不平坦,国内反对他的势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公子壮一派,他们对嬴稷的继位极为不满,试图发动政变夺回王位 。公元前 305 年,公子壮联合一些宗室贵族和大臣,发动了 “季君之乱”。他们集结兵力,企图推翻秦昭襄王的统治。面对这场叛乱,秦昭襄王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支持下,果断采取行动,派魏冉率军平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魏冉成功击败了公子壮的势力,将参与叛乱的人全部诛杀,稳定了秦国的局势 。这场叛乱的平定,为秦昭襄王的统治扫除了一大障碍,也彰显了他的果断和决心。从此,秦昭襄王开始了他长达 56 年的统治,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昭襄王登基时,年纪尚小,秦国的朝政大权便落在了宣太后芈八子手中。宣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敢的决策,迅速稳定了秦国的局势。她任用自己的弟弟魏冉为将军,掌握军权,又任命向寿为宰相,形成了以她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在宣太后掌权的近 40 年里,秦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在政治上,宣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她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为秦国招揽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上,她积极支持秦国的对外扩张,任用白起等名将,多次发动战争,扩大了秦国的领土 。在外交上,宣太后运用灵活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周旋,为秦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例如,在公元前 287 年,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宣太后一方面派魏冉与大将白起阻挡五国联军于函谷关外,另一方面利用自己楚国出身的身份,拉拢楚国,分化瓦解了五国联盟,成功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
然而,宣太后的长期掌权,也使得秦昭襄王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秦昭襄王年龄的增长,他对权力的渴望日益强烈,逐渐对宣太后的专权产生了不满 。宣太后重用自己的亲信,她的两个弟弟魏冉和芈戎,以及两个儿子公子芾和公子悝,被封为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史称 “四贵” 。“四贵” 在秦国权势滔天,他们的财富甚至超过了王室,引起了秦国上下的不满 。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严重威胁到了秦昭襄王的统治地位 。秦昭襄王虽然身为国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只能在宣太后和 “四贵” 的阴影下隐忍 。他渴望有一天能够摆脱这种束缚,真正掌握秦国的大权,实现自己的抱负 。
就在秦昭襄王苦苦等待时机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格局,也为秦昭襄王带来了夺回权力的希望。这个人就是范雎 。范雎本是魏国人,他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因出身贫寒,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还饱受屈辱。他曾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因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齐襄王的赏识,齐襄王甚至派人送给他黄金和酒肉,试图拉拢他 。然而,须贾却因此心生嫉妒,回国后向魏国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通齐国。魏齐大怒,对范雎施以重刑,将他打得遍体鳞伤,肋骨被打断,牙齿也被打掉,还把他扔进厕所,让宾客往他身上撒尿,极尽侮辱 。
范雎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和过人的智慧,装死逃过一劫。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他隐姓埋名,改名张禄,伺机逃离魏国 。不久之后,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将范雎推荐给王稽。王稽与范雎一番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偷偷带回秦国 。公元前 266 年,范雎终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见 。他深知此次机会来之不易,必须要一鸣惊人,才能赢得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 。在见到秦昭襄王时,范雎故意大声说道:“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 。” 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直击秦昭襄王的内心深处,也让他对范雎刮目相看 。
秦昭襄王屏退左右,虚心向范雎请教治国理政的方略 。范雎见秦昭襄王态度诚恳,便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首先指出了秦国当前面临的内忧外患,尤其是宣太后和 “四贵” 专权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秦国的稳定和发展 。他建议秦昭襄王采取果断措施,收回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范雎还提出了著名的 “远交近攻” 策略 。他认为,秦国要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不能四面出击,而应该先与远方的齐国、楚国等强国交好,稳住他们,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然后,集中力量攻打近处的韩国、魏国等国,逐步蚕食他们的领土,扩大秦国的势力范围 。等秦国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后,再回过头来对付齐国和楚国等强国 。这样,秦国就可以各个击破,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
秦昭襄王对范雎的建议深以为然,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决定重用范雎,让他帮助自己实现夺回权力和统一天下的梦想 。在范雎的策划下,秦昭襄王开始逐步削弱宣太后和 “四贵” 的势力 。他先是以各种理由将 “四贵” 调离朝堂,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然后,在公元前 266 年,秦昭襄王果断废除了宣太后的干政权,将她幽禁起来 。至此,秦昭襄王终于彻底摆脱了宣太后和 “四贵” 的束缚,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 。而范雎也因功被任命为秦国的相国,封为应侯,开始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 。
秦昭襄王在掌控大权后,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决心通过战争来实现秦国的扩张和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中,白起这位军事天才成为了他手中最锋利的宝剑 。白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作战勇猛,善于用兵,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他一生征战无数,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 “杀神” 。秦昭襄王对白起极为信任和重用,赋予他指挥秦军的重任,让他在战场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
公元前 279 年,秦昭襄王决定对楚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 “鄢郢之战” 。楚国是当时南方的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实力不容小觑 。楚国在楚威王时期达到鼎盛,其领土扩张至巴国、蜀国之间,还灭亡了越国,国力强盛一时 。然而,到了楚怀王时期,楚国开始走向衰落 。楚怀王被秦国的张仪欺骗,与齐国断交,却只得到了秦国六里土地 。楚怀王恼怒之下,发兵进攻秦国,结果在丹阳和蓝田两次大败,楚国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此后,楚国国势日衰,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 。
秦昭襄王看准了楚国的衰落,派白起率军攻打楚国 。白起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 。他率领秦军沿汉江东下,出敌不意突入楚境 。白起采取了直捣黄龙的战略,直接进攻楚国的统治中心地区,试图一举摧毁楚国的抵抗意志 。为了激励士兵的斗志,白起命令秦军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楚军因在本土作战而有后顾之忧,将士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毫无斗志,完全无法抵挡秦国精锐士卒的猛攻,以致节节败退 。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一直到达楚国的别都鄢 。
鄢城是拱卫楚国都城郢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集结重兵在此,企图阻止秦军南下进攻郢 。秦军在鄢城遭到了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 。而秦国军队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于是白起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 。夷水汹涌而入,鄢城全城被淹,军民淹死者达数十万人,鄢城就此被攻克 。攻克鄢城后,白起乘胜进兵,一举攻下楚国国都郢和夷陵,并焚烧楚国先王的宗庙和陵墓 。楚顷襄王溃逃至陈,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楚国国势进一步衰落 。
鄢郢之战是秦国统一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战役,秦国通过此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此后,楚国一蹶不振,只能苟延残喘,再也无法对秦国构成重大威胁 。白起也因在鄢郢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成为秦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
在削弱了楚国之后,秦昭襄王将目标转向了赵国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将领 。公元前 262 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 。韩国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决定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然而,上党郡的百姓不愿归秦,他们纷纷逃往赵国,并请求赵国接收上党 。赵国的赵孝成王认为这是一个扩大领土的好机会,于是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收上党 。秦国得知赵国接收上党后,大为恼怒,派王龁率军攻打赵国 ,由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他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疲惫秦军 。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军都坚守不出去应战 。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利在速战 。而赵军以逸待劳,只要坚守不出,就能拖垮秦军 。然而,赵孝成王却对廉颇的坚守策略颇为不满,他急于求战,希望能够迅速击败秦军 。秦国丞相范雎抓住了赵孝成王的心理,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他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 。然而,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
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 。然而,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一支 2.5 万人的部队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 5 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主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 。赵军腹背受敌,被困在长平,无法突围 。
赵军被围后,赵孝成王多次派军救援,但都被秦军击退 。赵军断粮 46 天,士兵们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赵括组织了多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顿时军心大乱 。剩余的赵军士兵无奈之下,只好向秦军投降 。白起认为赵军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留下后患 。于是,他下令将赵国降兵全部坑杀,只留下了 240 名年幼的士兵放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共斩首坑杀赵军约 45 万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
秦昭襄王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一个落魄质子,逆袭成为秦国的国君,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重用白起、范雎等人才,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推行 “远交近攻” 的策略,分化瓦解了六国的联盟,逐步削弱了六国的实力 。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使秦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
秦昭襄王的功绩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胜利和领土扩张,更在于他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制度和文化基础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更加高效 。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他还积极招揽人才,为秦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措施,不仅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然而,秦昭襄王的统治并非完美无缺 。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如错杀白起,使得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挫折,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土地 。他的连年征战,也给秦国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加剧 。但这些失误,并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 。他的一生,是为秦国的统一而奋斗的一生,他的努力和付出,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