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741-2025 英文版/翻译版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0:25 2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和工作内容 、区域与近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 构造评价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确定 性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GB 17741-2025 英文版/翻译版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标准翻译网提供下列标准英文版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和工作内容 、区域与近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 构造评价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确定 性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工作规则与技术指标 , 以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
本文件适用于工程的选址论证 、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等工作中涉及的工程场地地 震安全性评价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 注 日期的引用文 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 本文件 。
GB 17740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T 18207(所有部分) 防震减灾术语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
GB/T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JGJ 83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 17740、GB/T 18207(所有部分) 、GB 18306、GB/T 3607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 1
超越概率 exceedanceprobability
工程场地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阈值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可能性大小 。
3.2
断层源 faultsource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断层面上表征断层未来发生地震的震源及其破裂面可能分布的区域 。 3.3
地震带 seismicbelt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
3.4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 。
注 : 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 、速度 、位移峰值与反应谱 , 以及持续时间等 。
3.5
地震动预测方程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地震动参数与表征地震震源 、地震波传播路径 、场地条件等因素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
3.6
地震构造 seismotectonics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
[来源 :GB/T 18207. 1—2008,3. 4,有修改]
3.7
地震构造区 seismotectonicprovinc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区域 。
[来源 :GB/T 18207. 2—2005,3. 3. 4,有修改]
3. 8
地震区 seismic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区域 。
3.9
地震统计区 seismicity statisticalzone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用于建立地震活动性统计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的区域 。
注 : 地震活动性统计模型指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震级概率分布 、复发时间间隔概率分布 、地震空间发生概率分 布等模型 。
3. 10
地震危险性分析 seismichazard analysis
用确定性或概率分析计算方法 ,给出某一场地未来不同风险情况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值 。
注 : 不同风险 ,在概率方法中指不同超越概率水平 ,在确定性方法中指不同预测震源分别在场地产生的最大影响 。 [来源 :GB/T 18207. 1—2008,5. 17,有修改]
3. 11
发震构造 seismogenicstructure
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
3. 12
古地震 paleo-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 、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事件 。
3. 13
活动构造 activestructure
晚更新世(或距今 120 000 a)以来有过活动的地质构造 。
注 : 包括活动断层 、活动褶皱 、活动盆地 、活动隆起等 。
[来源 :GB/T 18207. 2—2005,3. 3. 1,有修改]
3. 14
弥散地震 diffuseearthquake
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无关的地震活动 。
3. 15
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
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 。
3. 16
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seismicsourcezone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表征未来发生地震的震源可能分布的地区 。

3. 17
最大潜在地震 maximum potentialearthquake
预测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 。
3. 18
震级空间分布函数 spatialdistribution function ofmagnitude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表征地震统计区内特定震级档地震发生可能性随潜在震源区变化的函数 。
3. 19
震级上限 upperlimitmagnitude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表征潜在震源地震发生能力极限的震级值 。

4 工作等级与工作内容
4. 1 工作等级确定
4. 1. 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等级 ,应根据工程中各类重要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 、工程活动断 层防御目标确定 。
4. 1.2 以场地极罕遇地震动参数(重现期 10 000 a或年超越概率 1×10-4 ) 确定 、能动断层鉴定为主要 工作目标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应确定为 Ⅰ 级工作 。
4. 1.3 以场地多概率水准地震动参数确定 、断层活动性相关场址条件评价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工程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 ,应确定为 Ⅱ级工作 。
依据断层活动性相关的场址条件评价目标差异 , Ⅱ级工作划分为 Ⅱ1 类工作和 Ⅱ2 类工作 :
— Ⅱ1 类工作 ,需在场址附近范围内开展满足不小于 1 ∶ 50 000调查精度要求的断层活动性评价 工作 ;
— Ⅱ2 类工作 ,其他 Ⅱ级工作 。
4. 1.4 以线状工程沿线场地地震动参数区划 、活动断层断错影响评价为工作目标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 性评价 ,应确定为 Ⅲ级工作 。
注 : 线状工程是指公路工程 、铁路工程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 、大型输水工程等大尺度长线
展布的重大工程 ,不包含工程中的桥梁 、跨越结构 、关键设施等符合开展 Ⅱ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项工程 。
4.2 工作内容确定
4.2. 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包含场址 地 震 危 险 性 评 价 、场 地 地 震 动 参 数 确 定 和 地 震 地 质 灾 害 评 价 ,应根据工作等级确定工作内容 。
4.2.2 Ⅰ 级工作应包含下列工作内容 :
a)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b)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c) 场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 ;
d)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
e)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
f) 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 ;
g)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
h)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
i)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4.2.3 Ⅱ级 Ⅱ1 类工作应包含下列工作内容 :
a)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b)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c)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 ;
d)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
e)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
f)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
g)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
h)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4.2.4 Ⅱ级 Ⅱ2 类工作应包含以下工作内容 :
a)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b)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c)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
d)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
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
f)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
g)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4.2.5 Ⅲ级工作应包含以下工作内容 :
a)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b)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
c)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
d)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
e) Ⅱ类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
f) 场地断层错动评价 。
4.3 评价工作的其他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体 、程序 、组织实施评价的方式等按有关规定 。 注 : 有关规定指《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
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 1 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5. 1. 1 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 ,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 150km。
5. 1.2 区域图件比例尺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Ⅰ 级工作 , 区域地质构造图 、区域新构造图 、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 布图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 ∶ 1 000 000;
b) Ⅱ1 类工作 , 区域地质构造图 、区域新构造图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 ∶ 1 000 000;
c) Ⅱ2 类工作 ,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 ∶ 1 000 000;
d) Ⅲ级工作 ,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 ∶ 2 500 000。
5. 1.3 所有区域性图件应标明场址位置 。
5.2 区域地震活动性
5.2. 1 搜集地震资料和编制地震目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
a) 根据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搜集地震信息 ;
b) 编录区域内包括历史记载地震在内的震级大于或等于 4. 7(或 4少4)级破坏性地震事件 ;

c) 编录区域内仪器记录的震级小于 4. 7级的中小地震事件 ;
d) 区域破坏性地震事件条目包含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参考地名 、震级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 、震中 定位精度等基本参数和信息 ;
e) 区域中小地震事件条目包含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 、震源深度等基本参数 ;
f) 地震震级以 M 表示 ,仪器测定地震的震级值按照 GB 17740的要求确定 ,历史文献记载地震的 震级值依据历史地震目录中核定的面波震级(Ms)确定 ;
g) 仪器测定的破坏性地震同时给出宏观震中参数时 , 通过综合分析宏观调查情况 、台网监测能 力 、地震构造背景 、余震分布等信息进行判断选择 。
5.2.2 编制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
a) 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 ,反映区域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 ;
b) 编制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反映全部符合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中小地震事件 ;
c) 图中注明地震资料起止时间 ;
d) 图中标注重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
注 : 重要地震事件 ,指区域内最高震级档地震 、近期(迄今半年内)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震事件 。
e) 图中区分出浅源 、中源和深源地震 。
5.2.3 应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 ,包括以下内容 :
a) 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 ;
b) 区域地震活动成带 、丛集 、弥散 、重复等空间分布 ;
c) 区域地震震源平均深度 , 以及地震密集带震源深度分布 ;
d) 区域涉及的主要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
e) 区域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特征 。
5.2.4 应分析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包括以下内容 :
a) 区域震源机制解特征及震源机制解分布 ;
b)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性质及分区等特征 ;
c)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 ;
d) 编制区域震源机制解分布图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图 。
5.2.5 应按照以下要求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影响 。
a) 搜集分析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 ,编制区域综合等震线图 。
b) 选用本地区适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计算工程场地地震影响烈度 。
c) Ⅰ 级 、Ⅱ级工作 ,评价工程场地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分析地震影响烈度频度分布及地震影响来 源 ; Ⅲ级工作 ,分析工程沿线场地分区段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
5.3 区域地震构造
5.3. 1 应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区域地质构造分析 。
a) 搜集区域地层 、岩浆岩 、地质构造等资料 ,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b)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编制区域地质构造图 ; Ⅱ2 类和 Ⅲ级工作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 。 区域地 质构造图 ,包括主要构造层 、岩浆岩 、新生代盆地 、褶皱 、断层 、大地构造分区 、通过场址或附近 处的地质构造剖面等 内 容 。 区 域 大 地 构 造 分 区 图 , 包 括 大 地 构 造 分 区 、构 造 层 、主 要 断 层 等 内容 。
c)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分析大地构造环境 、区域地层 、区域岩浆活动与主要岩浆岩 、区域变质作用 与主要变质岩 、区域构造旋回与构造层 、区域主要断层带 、大地构造分区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等 方面的特征 ; Ⅱ2 类和 Ⅲ级工作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5.3.2 应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区域新构造分析 。

a) 搜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 、岩浆岩 、地质构造资料 ,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b)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编制区域新构造图 ,包括新生代地层及新近纪以来地层等厚线 ,新近纪以 来的火山及岩浆岩 、褶皱和断层 、盆地和隆起 、夷平面 ,新构造分区与地震等 。
c)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分析新生代地层与地貌发育特征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新 构造运动发展过程 、新构造分区及其特点 、区域地壳形变特征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Ⅱ2 类和 Ⅲ级工作 ,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 。
5.3.3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 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分析应满足以下要求 :
a) 搜集重力 、航磁和地壳结构等地球物理场资料与深部探测资料 ;
b) 编制区域重力异常分布图 、区域航磁异常分布图 , 以及区域地壳厚度分布图 ;
c) 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d) 分析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 。
5.3.4 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搜集区域断层活动性资料 ,分析资料的可靠性 ;
b) 编制主要断层活动特征一览表 ,包括断层走向 、断层带长度及其区内长度 、断层活动性分段 、最 新活动的性质与产状 、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 、断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 、断层到场址的距离 等内容 ;
c)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资料不充分的区域 性断层 ,按 6. 3. 3c) 、d)的规定 ,对其展布和活动性开展补充调查 ;
d) 分析区域主要断层展布 、最新活动时代 、断层性质 、运动学参数 、断层活动性分段 、重点地段古 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 。
5.3.5 应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 , 图中包括下列内容 :
a) 第四纪主要断层 、褶皱及其活动时代 ;
b) 断层性质与产状 ;
c) 断层活动性分段 ;
d) 地震地表破裂带 ;
e)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 ;
f) 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 ;
g) 第四纪盆地及其性质 ;
h) 第四纪岩浆岩 、火山及其时代 ;
i) 破坏性地震震中 ,并标注重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 ;
j) 当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分布难以反映构造信息时 ,增加中生代以来的地层 , 以确保区域地震构造 图能够更完整反映褶皱等构造信息 ;
k) 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 。
5.3.6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分析地质构造背景 、新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场特征 、断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 ,评 价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
b) 分析区域内典型地震的构造特征 ,评价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条件 ;
c) 评估给出区域主要发震构造 、分段 、最大潜在地震震级 ;
d) Ⅰ 级工作 ,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包括板块构造运动 、活动块体运动 、现今 地壳形变 、现代构造应力场等 ;
e)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评估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与发震构造的空间关系 、地震构造分区及其地 震活动特征 。
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 1 近场区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6. 1. 1 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 25 km。
6. 1.2 近场区 地 震 构 造 图 、地 震 震 中 分 布 图 和 主 要 断 层 活 动 性 鉴 定 实 际 材 料 图 的 比 例 尺 应 不 小 于 1 ∶ 250 000, Ⅰ 级工作应不小于 1 ∶ 100 000。
6. 1.3 所有近场区范围图件应标明场址位置 。
6. 1.4 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应不小于 1 ∶ 50,调查点的地质 、地貌剖面图比例尺应不小于 1 ∶ 200。
6.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
6.2. 1 Ⅰ 级和 Ⅱ1 类工作 ,应对参数有疑问且可能影响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事件进行 核查 。
6.2.2 Ⅰ 级工作 ,应对震级小于 4. 7级的仪器记录地震按照下列要求开展重新定位 :
a) 筛选有 3个以上台站记录的地震参与定位 ;
b) 校核地震事件震相 、到时等判读数据 ;
c) 选用分辨率更高的速度模型 。
6.2.3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和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 Ⅰ 级工作近场区地震目录应依据地震重新 定位结果进行更新 ,并反映在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中 。
6.2.4 Ⅰ 级工作 ,应分析特殊构造部位应力场特征 。
6.2.5 应分析近场区地震活动性特征 ,包括以下内容 :
a) 地震活动强度 、频度水平 ;
b) 地震活动密集 、弥散等空间分布特征 , 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
6.3 近场区地震构造
6.3. 1 近场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应满足以下要求 。
a) 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 , Ⅰ 级工作的基础地质资料满足 1 ∶ 100 000调查精度 。
b) 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 ,并在图中标示地层与岩浆岩 、断层与褶皱 。 Ⅰ 级与 Ⅱ级工作还需编制 近场区地质剖面图 。
c) 评价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 。
6.3.2 Ⅰ 级工作应搜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资料 ,并进行现场调查 , 编制第四纪地质构造剖面图和平面 图 ,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 。
6.3.3 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搜集近场区空间分辨率优于 5 m 的遥感影像 ,解译第四纪断层 ,并进行现场验证 。 编制近场 区第四纪断层解译图 。
b) 对近场区地质构造图中长度 10 km 以上断层 、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第四纪断层进行活动性鉴 定 ,鉴定内容包括活动时代 、性质和位移 、分段等断层活动性特征 。
c) 对基岩或浅覆盖区断层 ,采用露头追索 、微地貌测绘 、槽探 、年代测定等方法进行调查 ,每条断 层(或断层段)有不少于 2个能够确定其活动性的地质观测点 。
d) 对覆盖区隐伏断层 , 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 、钻孔 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和年代测定等方法进行勘查 ,每条断层(或断层段) 有不少于 2 条能够确定 其活动性的地球物理探测剖面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

e) 调查活动褶皱的最新变形时代与特征 。
f) 搜集地壳形变等资料 ,分析断层现今活动特征 。
g) 对于引用的断层活动性与褶皱活动性鉴定资料 ,分析论证其可靠性 ,对影响鉴定结果的不可靠 资料开展现场工作核实 。
h) 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实际材料图 ,并在图中标示观测点 、地质剖面 、探槽 、地球物理 勘探测线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年代测定样品等实际材料的平面位置 。标示的实际材料包括开 展的调查材料和收集的可靠材料 。
i) 按 5. 3. 4b)的规定编制近场区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 。
6.3.4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 , 图中包括下列内容 :
a) 第四纪主要断层 、褶皱及其活动时代 ;
b) 断层性质与产状 ;
c) 地震地表破裂带 ;
d) 第四系各统的分布 ;
e) 第四系厚度 ;
f) 第四纪盆地及其性质 ;
g) 第四纪岩浆岩 、火山及其时代 ;
h) 破坏性地震震中(标注主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 。
6.3.5 应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包括以下内容 :
a) 新构造活动背景与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
b) 地震活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
c)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等特征 。

7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评价
7. 1 场址附近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7. 1. 1 场址附近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 5 km。
7. 1.2 Ⅰ 级工作 ,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图 、断层活动性鉴定实际材料图 、能动断层鉴定结果图的比例 尺应不小于 1 ∶ 25 000。
7. 1.3 Ⅱ1 类工作 ,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图 、断层活动性鉴定实际材料图 、断层活动性分布图比例尺 应不小于 1 ∶ 50 000。
7.2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
7.2. 1 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应满足以下要求 :
a) 搜集地质构造资料 , Ⅰ 级工作的基础地质资料满足 1 ∶ 25 000调查精度 , Ⅱ1 类工作的基础地 质资料满足 1 ∶ 50 000调查精度 ;
b) 编制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图 ;
c) 评价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背景 、断层发育特征 。
7.2.2 场址附近范围遥感影像断层解译应满足以下要求 :
a) 搜集空间分辨率优于 2 m 的遥感影像 ,进行第四纪断层解译 ;
b) 对解译出的第四纪断层进行现场调查验证 ,每条断层验证的观测点不少于 2个 ;
c) 编制场址附近范围第四纪断层解译图 。
7.2.3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对象确定应符合以下原则 :

a) 场址附近范围地质构造图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断层 ,Ⅰ级工作为长度不小于 1 km 的断层 , Ⅱ1 类工 作为长度不小于 5 km 的断层 ;
b) 与活动断层带有构造联系的断层 ;
c) 遥感影像解译验证给出的第四纪断层 。
7.2.4 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按 6. 3. 3c) 、d) 、e) 、f)规定鉴定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 ,鉴定内容包括断层的活动时代 、活动 性质与断错位移 ;
b) 编制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实际材料图 , 图中标示观测点 、地质剖面 、探槽 、地球物理勘 探测线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年代测定样品等实际材料的平面位置 ,并明确区分调查的实际材 料与收集的可靠材料 ;
c) 编制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分布图 ;
d) 编制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 ,表中注明断层距场址的最近距离 。
7.3 场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
7.3. 1 应按照 7. 2. 2、7. 2. 3 和 7. 2. 4 开展场址附近范围断层活动性鉴定 。
7.3.2 应分析场址附近范围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 。
7.3.3 应评价场址附近范围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 。
7.3.4 断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应鉴定为能动断层 :
a) 晚更新世(或距今 120 000 a)以来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处存在明显的形变 、位移等活动证据 ;
b) 采用现有方法不能获得可靠年代测定数据的情况下 ,如果断层与一条已知能动断层存在明确 的构造联系 ,并且能动断层的活动将可能导致该断层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活动 ;
c) 依据发震构造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和其可能的震源深度 , 能够合理地推断在地表或近地 表处可产生断错活动 。
7.3.5 应编制场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结果一览表 ,表中应包括断层规模 、性质 、最新活动时代 、地 震活动 、距场址最近距离等信息 。
7.3.6 应编制场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结果图 。
8 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8. 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范围
8. 1. 1 场地范围应为工程建设规划的范围 。
8. 1.2 应搜集工程场地及其附近已有工程地质资料 ,调查地貌 、地层 、岩性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 、 场地土类型 、场地类别等工程地质条件 ,分析场地岩土层空间变化特征 。
8. 1.3 应调查地震造成的工程场地及其附近断层错动 、地震液化 、软土震陷 、滑坡与崩塌等地震地质灾 害现象 。
8.2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测
8.2. 1 当需要开展工程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时 ,应开展场地地震工程钻孔勘测 。
8.2.2 应按照下列规定实施场地地震工程钻孔 。
a) 钻孔布设能够控制场地岩土层空间变化和拟建工程结构分布 ,钻孔间距不大于 500 m。
b) 钻孔数量确定如下 :
1) Ⅰ 级工作不少于 5个钻孔 , Ⅱ级工作不少于 3个钻孔 ,主体结构下方不少于 1个钻孔 ;
2) 海域场地不少于 1个钻孔 。
c) 按 GB 50021描述的回转 、冲击等钻探方法进行钻探 。
d) 钻孔终孔深度确定如下 :
1) Ⅰ 级工作 ,钻孔达到基岩 ,或剪切波速度不小于 800 m/s处 ,且其下方不存在更低剪切波 速度值岩土层 ;
2) Ⅱ级工作 ,钻孔达到基岩 ,或剪切波速度不小于 500 m/s处 ,且其下方不存在更低剪切波 速度值岩土层 ;若钻孔深度超过 100 m ,剪切波速度仍小于 500 m/s时 ,可终孔于此深度 。
8.2.3 应采集岩土层分层岩土试样 ,并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
a) 按 GB 50021给出的岩土试样采取规定 ,采集满足试验要求的岩土试样 ;对难以获取原状土样 的土类取扰动土样 。
b) Ⅰ 级工作取样钻孔数量不少于钻孔总数的 1/2,且不少于 3 个 ,并包含工程主体结构下方的钻 孔 ; Ⅱ级工作取样钻孔数量不少于钻孔总数的 1/3。
c) Ⅰ 级工作对场地每一自然分层岩土层取样 , 同一岩土层厚度若大于 10 m ,该岩土层取样间隔 不大于 5 m ; Ⅱ级工作对场地自然分层中有代表性岩土层取样 , 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 过 5 m 时 ,分别取样 。
8.2.4 钻孔岩土层物理性质指标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
a) 按 GB 50021给出的土的物理性质试验规定 ,测试天然含水量 、比重 、天然密度 、干密度等物理 性质指标 ;
b) 存在可液化土层时 ,按 GB 50021相关测试要求 ,测试标准贯入锤击数 、黏粒含量等指标 ,并测 试地下水位 、可液化土层厚度等 ;
c) 海域工程场地不具备标准贯入锤击数测试条件时 ,进行室内液化试验 。
8.2.5 钻孔岩土层波速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
a) 按 GB 50021给出的波速测试规定 ,选用单孔法或跨孔法 ,测定钻孔岩土体波速 ;
b) 测试不同深度岩土剪切波的波速 ,沿深度间距不大于 2 m ,在地层分层界面附近测试深度间距 不大于 1 m ,需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 , 同时测试压缩波的波速 ;
c) 海域工程场地不具备钻孔原位波速测试条件时 ,按照 GB/T 50269中弯曲元法的规定 ,进行室 内测试 。
8.2.6 场地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编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
a) 钻孔分布图包括所有地震工程钻孔和搜集钻孔 ,标注钻孔编号 、孔口标高 、钻孔深度 、场地工程 结构布置等信息 ;
b) 钻孔柱状图包括层序号 、层底埋深 、层厚 、土类名称与土质描述等信息 , 图件比例尺视土层结构 复杂程度而定 ,范围 1 ∶ 200至 1 ∶ 100。
8.2.7 应根据工程场地钻孔资料 ,编制场地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 , 图中标注层序号 、层底埋深 、层厚 、土 类名称与土质描述等信息 , 比例尺 1 ∶ 10 000~ 1 ∶ 1 000。
8.2. 8 应按照 GB 18306中场地类别划分规定 ,确定钻孔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值 ,并判定钻 孔场地类别 。
8.3 场地岩土动力性质试验
8.3. 1 当需要评价场地地震动效应时 ,应开展场地岩土动力性质试验 。
8.3.2 应按照 GB/T 50269岩土动力性质试验规定 ,测试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 、阻尼比与剪应变关 系 ;需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 ,应同时测试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 、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 。
8.3.3 Ⅰ 级工作应测试 10-6 ~ 10-2量级应变范围的土动力参数 ,测试点数量应不小于 12个 ,且测试点 沿应变轴合理分布 ; Ⅱ级工作的测试点数量应不小于 8个 。
8.3.4 对扰动土样进行测试时 ,应根据取样深度 ,采用重塑土样进行测试 。

8.3.5 应论证土样测试结果的合理性 。
8.4 场地活动断层勘查
8.4. 1 场地活动断层勘查范围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Ⅰ 级和 Ⅱ级工作勘查范围不小于场地及其外延 500 m。 当场地外延 500 m 至 1 000 m 范围内 存在活动断层时 ,发育活动断层一侧的勘查范围应扩大至不小于 1 000 m。 当场地位于活动 断层阶区 、活动褶皱变形相关构造分布区等复杂构造部位时 ,勘查范围应根据活动构造分布特 征适当扩大 。
b) Ⅲ级工作 ,对于第四纪断层与线状工程场地轴线相交的情况 ,勘查范围应不小于交汇部位外延 500 m;对于第四纪断层与线路不相交但距离不大于 500 m 的地段 ,勘查范围应包括线状工程 场地及该断层距离场地 500 m 范围内的段落 。
8.4.2 在勘查范围内断层控制性勘查应满足以下要求 。
a) 根据场地地质地貌特征确定勘查方法 ,基岩区或浅覆盖区采用路线地质地貌调查方法 ,覆盖区 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 。
b) Ⅰ 级和 Ⅱ级工作 ,控制性地质地貌调查线或浅层地震勘探测线不少于 3条 ,其中 2条呈 “十 ”字 形布设 ,并且有两条垂 直 构 造 走 向 。 Ⅲ级 工 作 , 控 制 性 勘 查 线 不 少 于 2 条 , 并 且 垂 直 于 构 造 走向 。
8.4.3 勘查范围内活动断层勘查应采用下列方法 :
a) 覆盖区采用浅层地震勘探进行探测 ,可能存在第四纪断层时 ,结合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等方法进 行探测 ;
b) 基岩区或浅覆盖区采用高分辨率遥感 、地质地貌 、槽探及年代测定等方法进行勘查 。
8.4.4 应查明活动断层(包括主断层与次级断层)的位置与展布 、活动时代 、性质 、产状 、位移与速率 , 以 及隐伏断层的上断点深度和覆盖层厚度 。
8.4.5 应查明活动褶皱的位置与展布 、类型 、活动时代 。
8.4.6 应编制勘查范围活动构造分布图 , 比例尺不小于 1 ∶ 10 000,标示以下内容 :
a) 全新世断层 、晚更新世断层 、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位置 ; 注 : 表示为断层地表迹线或隐伏断层上断点地表垂直投影线 。
b) 断层性质 、断层产状 ;
c) 全新世褶皱 、晚更新世褶皱 , 以及褶皱地层产状 ;
d) 全新世地层 、晚更新世地层 、早中更新世地层 、第四纪岩浆岩 、归并表示的前第四纪地层和岩 浆岩 ;
e) 相关地理要素 ;
f) 场地范围 。

9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9. 1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
9. 1. 1 应采用数学函数式或表格形式表达地震动预测方程 。
9. 1.2 地震动预测方程应反映高频地震动的震级和距离饱和特性 。
9. 1.3 地震危 险 性 分 析 需 要 考 虑 震 源 错 动 性 质 影 响 时 , 地 震 动 预 测 方 程 应 包 含 表 征 震 源 错 动 性 质 的项 。
9. 1.4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方程的周期应满足工程需求且不小于 6 s;周期点在对数坐标下应近似均匀 分布且数量不少于 20个 。
9.2 基岩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9.2. 1 强震动观测数据数量能够满足统计分析建立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地区 ,应采用由统计方法建立的 地震动预测方程 。
9.2.2 强震动观测数据数量不满足统计分析建立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地区 ,应采用类比性方法确定地震 动预测方程 。
9.2.3 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断层源时 ,应确定采用断层距参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 。
9.2.4 应论证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 。

10 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
10. 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震源模型建立
10. 1. 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包括下列两种震源类型 :
— 地震构造区 ,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
— 发震构造 ,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
10. 1.2 地震构造区划分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 ,应遵循下列原则 :
a) 依据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性 、深部构造背景 ,划分地震构造区几何边界 ;
b) 依据地震构造区内弥散地震活动特征 、最大弥散地震震级 、构造活动背景 ,判定地震构造区最 大潜在地震 ;
c) 地震构造区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不应小于 5. 0 级 。
10. 1.3 发震构造鉴定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 ,应遵循下列原则 :
a) 依据发震构造的 性 质 、产 状 、地 震 活 动 等 , 并 考 虑 发 震 构 造 相 关 地 震 活 动 空 间 分 布 的 不 确 定 性 ,划分发震构造源几何边界 ;
b) 依据构造规模 、活动性 、古地震及历史地震等资料 ,判定发震构造的最大潜在地震 ;
c)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不应小于 5. 5 级 。
10. 1.4 近场区内大于或等于 7. 0 级发震构造 ,应确定其断层长度 、倾向 、倾角等断层面几何参数 。
10.2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计算要求
震源的场址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将最大潜在地震置于其可能发生范围内距场址最近处 ,确定最近距离 ;
b) 考虑地震动预测方程的不确定性 , 以震源的最大潜在地震和最近距离计算场址地震动参数 ;
c) 最近距离小于或等于 10 km 时 ,基于对近场强震动数据的统计 ,评定场址地震动参数 。
10.3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10.3. 1 应列表给出全部确定的震源的场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结果 ,表中包括以下信息 :
a) 震源序号和名称 ;
b) 最大潜在地震震级 ;
c) 距离场址最近距离 ;
d) 地震动参数计算方式 ;
e)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
10.3.2 应列表给出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控制点处能产生最大值的震源的场址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计算结果 ,表中包括以下信息 :
— 所选震源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与最近距离组合 ;

— 所选震源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与最近距离组合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每个周期点计算值 。
注 :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控制点通常取 0. 0 s、0. 2 s、2. 0 s、4. 0 s周期点 。
10.3.3 应编绘所选震源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图 。

1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11. 1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潜在震源区模型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潜在震源区模型由下列三层级源区构成 :
— 地震统计区 ,及其地震活动模型 ;
— 背景地震潜在震源区 ,及其震级上限 ;
— 构造潜在震源区 ,及其震级上限 。
注 : 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模型包括地震发生频度模型 、震级-频度关系(G-R关系)与地震空间分布函数 。
11.2 地震统计区划分
11.2. 1 应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区性 、地震与活动构造区的相似性划分地震区 。
11.2.2 应在地震区内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成带性 、地震与活动构造带的一致性划分地震带 。
11.2.3 应基于地震区 、地震带划分 ,并考虑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的需要 ,划分地震统计区 。
11.3 潜在震源区划分
11.3. 1 应在地震统 计 区 内 划 分 背 景 地 震 潜 在 震 源 区 , 并 在 背 景 地 震 潜 在 震 源 区 内 划 分 构 造 潜 在 震 源区 。
11.3.2 划分背 景 地 震 潜 在 震 源 区 , 应 综 合 考 虑 下 列 构 造 条 件 或 地 震 活 动 特 征 , 以 及 边 界 位 置 不 确 定性 :
a) 新构造活动分区 ;
b) 第四纪构造活动形式及强度分区 ;
c) 中小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分区 ;
d) 地震构造分区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
11.3.3 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 ,应综合考虑下列构造条件或地震活动特征 , 以及边界位置不确定性 :
a) 破坏性地震震中 ;
b)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
c) 古地震遗迹地段 ;
d)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
e) 断层活动性分段与级联 ;
f) 第四纪断陷盆地 ;
g) 活动断层的端部 、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 ;
h) 深部构造 。
11.3.4 划分断层源 ,应依据活动断层的地表或近地表迹线 、倾向及剖面几何特征 。
11.3.5 板块边界带潜在震源区或断层源划分 ,应考虑板块边界地震构造特征 , 以及地壳深部地震活动 影响 。
注 : 板块边界带 ,我国涉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俯冲带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带等 。
11.4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11.4. 1 表征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潜在震源区模型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 :

a) 地震统计区震级上限 ;
b) 地震统计区震级下限 ;
c) 地震统计区震级-频度关系系数 ;
d) 地震统计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
e) 地震统计区震级空间分布函数 ;
f) 背景地震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
g) 构造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

来源:优化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