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前几天印度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事——一个高级外交官居然被自己国家的网民骂成了"叛徒",连家人都被人肉出来遭殃。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前几天印度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事——一个高级外交官居然被自己国家的网民骂成了"叛徒",连家人都被人肉出来遭殃。
这位倒霉蛋叫维克拉姆·米斯里,是印度的外交秘书,相当于外交部的二把手。
事情得从五月十号说起。
这天下午,米斯里照例出来开记者会,按照政府的指示宣布了一个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达成停火协议,双方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本来这应该是个好消息,毕竟谁也不希望两个有核武器的邻居打起来。
可没想到,米斯里这话一出口,印度的网民们瞬间就炸锅了。
各种难听话铺天盖地砸向这位61岁的资深外交官,什么"卖国贼"、"叛徒"、"向巴基斯坦磕头"的帽子一顶接一顶扣下来。
更过分的是,这帮网民还把火烧到了米斯里的家人身上,连他女儿的个人信息都被挖出来到处传播。
米斯里的女儿迪东是个律师,在伦敦工作,曾经为缅甸的罗兴亚难民提供过法律援助。
结果就因为这个,网民们开始攻击她"胳膊肘往外拐",甚至有人质疑她的"爱国心"。
这简直离谱到家了——一个人做国际人道主义工作,居然成了攻击她父亲的理由。
到了五月十一号,米斯里实在受不了了,直接把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给关了。
一个堂堂的外交秘书,被网暴到不敢上网,这场面确实有点儿魔幻。
更搞笑的是,这些网民把矛头对准米斯里,好像停火是他一个人决定的似的。
拜托,人家就是个传话筒啊!真正做决定的明明是莫迪和他的内阁,但这帮"键盘爱国者"却不敢直接批评大老板,只好找个软柿子捏。
印度的妇女权益组织看不下去了,出来谴责这种网络暴力行为。
外交官协会也发声明说这种人身攻击"令人发指"。
连议会的外事委员会都开会支持米斯里,说他处理这次危机很专业。
可即便如此,网上的骂声还是没停。
有些人甚至在官方声明下面继续喷,说什么"这些官僚的孩子都在国外,根本不关心印度的安全"。
这种逻辑简直让人无语——按这个标准,是不是所有有海外关系的公务员都成"内奸"了?
要理解为什么网民们这么愤怒,得先搞清楚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四月二十二号,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
一群武装分子袭击了正在游览的印度游客,造成26人死亡。
这事儿一出,整个印度都炸了锅,民众要求政府必须严厉报复。
莫迪政府也确实够狠,五月七号凌晨就发动了报复行动,代号"朱砂行动"。
这个名字挺有意思——朱砂是印度教已婚妇女额头上涂的红色颜料,而这次袭击让很多妇女失去了丈夫,所以用这个名字也算是寓意深刻。
印度军方声称这次行动持续了25分钟,用导弹精确打击了巴基斯坦境内9个"恐怖分子基地",还特别强调没有伤及平民。
听起来挺厉害的,像是一场完美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可巴基斯坦那边的说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说印度的导弹打中的都是民用设施,包括清真寺和学校,造成31名平民死亡。
更要命的是,巴基斯坦军方还宣布击落了5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3架价值不菲的法制"阵风"战斗机。
这下印度就有点儿懵了。
阵风战机可是印度的宝贝,一架价值好几亿,如果真被击落了3架,那损失可就大了。
但印度官方对此要么否认,要么拒绝评论,只说会"适时公布战损情况"。
事情还没完。
五月十号,巴基斯坦发起了反击行动,代号"铜墙铁壁"。
这个名字来自《古兰经》,意思是要建立坚不可摧的防线。
巴方宣布对印度的多个军事基地进行了打击,还展示了击落印度战机的残骸照片。
就在双方冲突愈演愈烈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两国同意停火了!
这个转折来得太突然,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特朗普还在推特上宣布美国参与了调解,虽然印度方面矢口否认接受了第三方调解。
这场只打了三天的"闪电战"就这么草草收场,让很多指望看大戏的印度民众感到失望。
他们本来以为能看到印度军队大显神威,结果却是这么个虎头蛇尾的结局。
虽然这场冲突的结果颇具争议性,但莫迪政府硬是要把它包装成一场"辉煌胜利"。
五月十二号,莫迪发表全国讲话,那个自信劲儿简直要溢出屏幕。
他宣称"全世界都看到了,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在印度面前就像稻草一样脆弱"。
听这语气,好像印度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般。
光说还不够,印度政府还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
从五月十三号到二十三号,全国各地举行"三色旗巡游",庆祝这场所谓的"大胜"。
场面搞得相当隆重,好像真的打赢了一场世界大战似的。
可问题是,国际媒体可不买账。
《纽约时报》直接指出,印度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胜利式的假消息",包括虚假的简讯、误导性的短视频,甚至还有AI生成的假新闻。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假消息不再只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连一些主流媒体都开始跟风报道。
外国记者们看得直摇头。
俄罗斯媒体甚至调侃说,印度这是在"丧事当喜事办"。
还有媒体注意到,印度政府居然封锁了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在印度的社交媒体账号,理由是它们"传播虚假信息"。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反倒让人觉得印度心虚了。
印度国内的一些理性声音也开始质疑。
有军事专家私下表示,如果真的大获全胜,为什么要这么急着停火?
如果战果辉煌,为什么不敢公布具体的战损情况?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更搞笑的是,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信实集团居然想要给"朱砂行动"申请商标,准备拍电影大赚一笔。
结果舆论哗然,公司赶紧澄清说这是下属"误操作",连忙撤回了申请。
这种商业化炒作的做法,让整个事件更显得荒诞不经。
回到米斯里被网暴这件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荒诞剧了。
自从2014年上台以来,莫迪就一直在玩"民族主义"这张牌。
每当有军事行动或者外交成果,政府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把印度包装成一个"强大崛起的大国"。
这种"赢学叙事"确实在短期内凝聚了民心,提高了支持率。
可问题是,当你长期用这种极端情绪来获取政治资本时,这种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就像养了一只老虎当宠物,一开始还能听话,时间长了就可能反过来咬主人。
这次的情况就很典型。
政府前脚还在大肆宣传"大获全胜",后脚就宣布停火,这种前后矛盾让很多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感到被欺骗了。
他们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而米斯里这个"传话筒"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更讽刺的是,这些攻击米斯里的网民,恰恰是莫迪政府多年来精心培养的"网络爱国者"。
他们平时在网上为政府摇旗呐喊,这次却把矛头对准了政府自己的高级官员。
这种"反噬"现象,暴露了整个民族主义动员策略的根本缺陷。
印度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担心,这种失控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当连执行政府政策的公务员都可能成为网暴目标时,还有谁敢在关键时刻提出不同意见?
当理性的声音被极端情绪淹没时,政府的决策质量又如何保证?
而且这种现象还有扩散的趋势。
除了米斯里,其他一些曾经发表过相对温和言论的官员和学者也开始受到类似的攻击。
有些人甚至因为担心安全问题,开始在公开场合保持沉默。
国际社会对此也颇有微词。
一些西方外交官私下表示,这种内部的政治撕裂让印度的外交可信度受到质疑。
如果连自己的外交官都保护不了,怎么能指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莫迪政府想要控制这种失控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又不能完全否定之前的宣传策略,毕竟这是他们获取支持的重要手段。
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让整个政府陷入了一个自己挖的坑里。
米斯里事件只是一个开始。
当民族主义的怪物完全脱离控制时,受伤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两个外交官,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国际形象。
这场由政府一手导演的"爱国主义大戏",正在变成一出谁也无法收场的黑色喜剧。
来源:昼案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