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投产送电 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超级电力走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1:07 2

摘要:这项连接广东广州、东莞两市,横跨狮子洋、莲花山水道的改造工程,将该线路通道输送容量提升约40%,单回线路最大载流量达4000安培,并以264.5米高的水上输电铁塔刷新国内纪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电能。

5月21日

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

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正式投产送电

标志着我国在跨海输电领域

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超级电力走廊”

水上输电铁塔新高度:264.5米

这项连接广东广州、东莞两市,横跨狮子洋、莲花山水道的改造工程,将该线路通道输送容量提升约40%,单回线路最大载流量达4000安培,并以264.5米高的水上输电铁塔刷新国内纪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电能。

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投产送电》: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南方电网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昨天正式投产送电,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输电通道的输电能力和抗灾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超级电力走廊”。

连接广东广州、东莞两市,横跨狮子洋、莲花山水道的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陈海东 摄)

让铁塔“长高” 让线路“焕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电力能源具有持续增长的庞大需求。500千伏狮南甲乙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背靠背电网工程的核心枢纽,是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循环的关键节点。

旧塔拆除。(陈海东 摄)

始建于1987年的

狮子洋大跨越、莲花山大跨越线路

已出现塔材老化、抗风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避免因负荷增加、导线下坠

对两条航运要道的通航安全造成影响

铁塔“长高”、线路“焕新”

迫在眉睫

施工人员利用高空压接吊笼对狮子洋岸边的导线进行高空压接。(陈海东 摄)

历时160余天,铁塔与线路全面升级。新建的输电铁塔刷新国内最高水上输电铁塔纪录,采用全国产化设备,可抵御17级台风等极端天气。

线路凭借其350万千瓦的输电能力,不仅能够满足200万户家庭年度用电需求,更以“电力双保险”姿态护航第十五届全运会,支撑南沙自贸片区、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协同攻坚 解锁水上施工“南网样板”

狮子洋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上交通要道

在这条日均船舶流量

超4000艘的“黄金水道”上施工

难度可想而知

既要保障电网升级

又要守护航运命脉

怎么办?

“第一步,是要能施工。这是我们首次办理海上作业合法合规手续。”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基建部总经理颜天佑介绍,水上作业涉及领域多,面临重重审批关卡。

前期准备 ✅

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于2023年8月正式启动。从生态红线审批到环境影响评价,从海域使用审批到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工程团队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与多个政府部门多次协同沟通。据了解,为兼顾防洪与通航,团队还在水上基础周围创新加装分离式防撞墩,不影响周边河道泄洪纳潮的同时保障安全。

用海手续 ✅

历经1年不懈攻坚,12项合法合规手续在停电窗口到来前全部办理完毕,填补历史用海手续空白,开创政企协作新范式。这项从无到有的突破,将为南方电网经营区域水上作业提供可复制的“广东经验”。

顺利施工 ✅

2024年12月中旬,导地线开始拆除,为避开航船高峰,封航作业时间定在凌晨5点至上午9点半,100余名施工人员提前集合就位,36艘施工船海上待命,广东海事局交管中心派驻的海警船全程护航。

施工人员利用无人机为现场施工提供照明。(广州供电局 供图)

针对水上施工的特殊性,施工船舶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实现最优配置,物料运输精确到“小时级”定位,实现“线上+线下”监察联动,打造出水上施工协同管理的“南网样板”。

技术突破 刷新电力建设新高度

“这是我入行30多年参与过最复杂、难度最高的大跨越施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班组队长陈劲松颇为感慨。

高塔如何拔地而起?

钢桁架平台+双平臂落地抱杆

由于作业面小,工程团队在原有基础上搭建约8300平方米的钢桁架平台,并为工程量身定制新型双平臂落地抱杆。与普通抱杆相比,这双具有17级抗风设计的“最强臂膀”占地缩小20%,臂展延长25%,载重能力更是提升45%,10吨重的塔材被轻松吊起,助力高塔以“每4天长高20米”的速度拔节生长。同时搭载毫米级北斗定位,随时维持抱杆稳定,为国内跨海输电工程树立全新技术标杆。

约8300平方米的钢桁架平台和新型双平臂落地抱杆稳立水面。

“智能监测网”精准“监工”

16组高清摄像头、30余组传感器织就“智能监测网”,150项数据通过智慧管控平台精准捕捉——数字化现场指挥中心如同“最强大脑”,实现对施工精度的毫米级控制。

多重“安全网”守护安全

工程利用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点云设计,使高空设备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9.2%,攀登自锁扣、倒伞型和水平防护网、大跨越专用安全带为施工人员筑牢安全屏障,确保高空作业“零事故”。“我们还打造了‘空天地’立体安全管控,利用无人机激光建模实现厘米级通道可视化,对施工面100%动态监控。”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迁改专责尹汉鑫说。

在工程投产前的冲刺阶段,施工人员在离水面200多米的高空上,安全稳步推进防震条、防震锤等附件安装任务。(李志杰 陈海东 陈晓燊 摄)

从规划蓝图到竣工投运

这项被多位参与建设者

称为“最复杂、难度最高”的改造工程

凝结电力建设者的智慧

跨越海陆界限、技术壁垒

成为新时代“中国智造”劈波斩浪的生动注脚

当银线飞越沧海

铁塔凌云而立

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动脉

正迸发出创新与发展的蓬勃力量

记者丨薛子怡

通讯员丨陈方静 刘海宁 余思聪 温存 陈海东 吴志彬 杨朝勇

编辑丨钟倩灵

校对丨姚纯铭 翁冬莉

审核丨刘德欣 黄昕

签发丨代进

来源:南网50H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