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AI游乡村,岭南文化大模型文博会首秀亮出“文化活地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1:15 3

摘要:“醒狮的来历是什么?”“趟栊是什么?”面对现场观众关于岭南文化的发问,大模型应对自如,迅速生成正确回答,甚至还能看图识物;用指尖轻点屏幕,设定行程天数、游玩偏好、预算范围之后,大模型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份文化旅游规划,详细安排了每日行程。

“醒狮的来历是什么?”“趟栊是什么?”面对现场观众关于岭南文化的发问,大模型应对自如,迅速生成正确回答,甚至还能看图识物;用指尖轻点屏幕,设定行程天数、游玩偏好、预算范围之后,大模型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份文化旅游规划,详细安排了每日行程。

这个精通岭南文化知识,又能科学制定旅行攻略的大模型,就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精心打造的岭南文化大模型。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当天,岭南文化大模型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互动体验。作为国内首个文化领域的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此次参展创新推出“文化活地图”“广东文化旅游规划助手”和“PDF结构化提取助手”三大应用场景,打造大模型赋能广东文化传承创新和“百千万工程”的新标杆。

“岭南文化大模型的目标,是用AI让岭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服务政府治理、文化传承、文旅推广等多个场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式修复’向‘创造性转化’跃升”,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主任邓立邦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岭南文化大模型文博会首秀

大模型能精准识别舞狮、镬耳屋

当前,我国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普遍面临数字化率低、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广东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文化数字化资源呈碎片化,限制了文化资源数据的流动共享、产业链的协同合作。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依托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先进数字技术,建设、运营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建立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室。以“1底座、2平台、3抓手、X场景”为架构,通过整合文脉、非遗、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建成岭南文化大模型、线上数据服务平台和线下数字创意中心,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与通用大模型相比,岭南文化大模型是一个“懂文化、讲文化、用得起”的专家型助手。

邓立邦向记者介绍,岭南文化大模型的训练语料库基于高维度异构数据源整合,包括权威的岭南文化辞典、《羊城晚报》文脉专题报道,以及非遗名录、方言语音库、广彩图案、侨批档案、地方志、老照片等多模态数据。

因此,面对文化领域专业问题,岭南文化大模型不再“泛泛而谈”,而是化身专家型助手给出专业解答;还能“看图识物、听音识人、读文懂典”。在现场,观众上传一段舞狮视频,它能指出“采青”“锣鼓点”等关键文化动作,并解释它们的文化含义;上传一张镬耳屋的图片,它不仅能识别出建筑类型,还能结合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生成对这类传统建筑的解说词。

幻觉问题,即生成不真实或无根据的信息,一直是困扰各类大模型应用部署的挑战。邓立邦表示,岭南文化大模型创新采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架构,在最终生成内容前,会基于岭南文化知识库对生成内容进行事实性校验,确认回答具备权威数据支撑与文献依据,有效解决了通用大模型幻觉问题。

通过创新性的迭代蒸馏技术,岭南文化大模型将通用大模型6710亿参数压缩至70亿-700亿系列参数,岭南文化遗产的智能化解析、专业理解准确率提升至95%;在图片、视频的多模态冷启动评测中也领先OpenAI,填补了区域特色文化大模型领域空白。

邓立邦提到,此次亮相文博会的32B模型,只需要一台高性能电脑就能运行,无需外网接入,既节省部署成本,也有效保障了文化数据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性。

在性能上,32B模型对岭南文化语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还能完成复杂的规划任务。“以文化游线路规划为例,这一模型能够综合游客人数、旅行时长、交通方式、整体预算,甚至出行季节与是否包含目的地民俗节日等多重维度,生成个性化的每日行程安排与深度旅行攻略,大幅提升游览效率与文化体验感,提升游客的文旅出行体验。”邓立邦举例称。

让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活”起来

在今年文博会上,岭南文化大模型还创新推出“文化活地图”和“广东文化旅游规划助手”两大应用场景。文化活地图是全国首个可以“对话”的文化地图,定位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的AI作战图;而“广东文化旅游规划助手”致力于打造广东本土的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为广东村游出行提供指南。

这一被誉为国内“最懂岭南文化”的大模型,为何选择在广袤的岭南乡村“一展身手”?如何重新诠释“旅行的意义”?

当前,拥有镬耳屋、石板路、民俗活动的古村落,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活态数据库”,也成为游客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广东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188.9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农文旅消费热潮迭起。

在文旅方面,旅行消费需求呈现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机票、酒店、门票等各种服务相互组合,叠加时间、成本预算、交通等条件,用户面临高昂的决策成本。

在这种背景下,“AI+文旅”拥有广阔前景。有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青年认为跟着AI去旅行会是未来旅行新方式,推荐路线、制作预算、推荐目的地等功能更受喜爱。

“在村庄建设、旅游开发中,需要推进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以往这些信息只存在数据库中。人们想了解时,需要经过繁琐的查询过程才能得到答案。”邓立邦介绍,他们利用岭南文化大模型的能力,将这些数据集成到一张地图上,让用户通过交互了解相关情况。

据悉,“文化活地图”主要应用于乡村规划和政府治理领域。用户可以通过地图搜索,快速定位、筛选和统计各类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情况,查看其资料和图片,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比如“这个地方有哪些超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该文物的由来是什么”,智能体都能实时应答。该平台提升了基层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决策效率,为文保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东文化旅游规划助手”则是面向热衷于文化旅游的游客群体,可打造千人千面的文旅体验。它不仅能结合游客偏好进行路线推荐,生成个性化的旅游攻略;还可根据景区资料自动生成讲解词,支持语义问答、文化追溯,让历史文化地标“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还推出“PDF结构化提取助手”。这一智能体依托多模态视觉内容块推理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对古籍文献、年鉴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各类非结构化文档实现高精度的版式重构、图文抽取与元数据标注,一键输出结构化数据。其广泛适用于政府基层文化普查与档案数字化整理,也可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大规模文献汇总和数据驱动分析,为岭南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与传播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在博物馆数字展陈中,“PDF结构化提取助手”可自动提取展品介绍及相关考证材料,便于在线展示和后台管理;对于文创企业,它还能将文献图片与文字一并抽取,助力编辑团队快速生成深度游记、文化图鉴与交互式电子书。

邓立邦表示:“面对海量的岭南地方志、非遗名录和学术论文,传统的人工录入和排版耗时且易出错,‘PDF结构化提取助手’能够在数分钟内完成批量文档的标准化转化,并结合知识库进行事实性校验,确保抽取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文 | 记者 黄婷图 | 记者 宋金峪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