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发伟:游走在牛皮上的蜕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1:40 2

摘要:在孝义市驿马乡,有一位身残志坚的皮影雕刻专家。他的刻刀游走于薄如蝉翼的牛皮之上,细如发丝的刀痕渐次绽放出千年皮影的灵韵。这位用残缺身躯雕刻完整人生的匠人,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胡发伟。

在孝义市驿马乡,有一位身残志坚的皮影雕刻专家。他的刻刀游走于薄如蝉翼的牛皮之上,细如发丝的刀痕渐次绽放出千年皮影的灵韵。这位用残缺身躯雕刻完整人生的匠人,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胡发伟。

1973年,胡发伟出生在一户多残的家庭。斑驳的窑洞墙上,太爷爷留下的皮影戏箱如同封印着时光的宝匣,那些泛黄的皮影人在少年心中播撒下艺术的种子。然而命运在1989年骤然转折——一场意外的机械事故让16岁的少年永远失去了左腿。卧床养伤的七百多个日夜,胡发伟在绝望中完成了精神涅槃。他辗转尝试钉鞋补胎、篆刻印章,用布满血泡的双手在生存线上挣扎。直到有一天,老艺人武海棠的皮影戏班在村口搭台,皮影人跃动时投射的斑斓光影,如同闪电劈开阴霾,那正是太爷爷皮影箱里封存的记忆。少年拄着双拐奔至后台,月光下老艺人手中的刻刀划出银弧,也划亮了胡发伟的生命曙光。

拜师学艺时,别人刻坏三张皮料的时间,胡发伟能报废三十张,堆积如山的废料最终熔铸成肌肉记忆。当师兄弟午间小憩,他正对着阳光观察牛皮纤维走向;深夜油灯下,他反复研磨刻刀至东方既白。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终于让技艺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他首创“牛皮分级处理法”,根据牲畜年龄、部位将原料细分为12个等级,使皮影人关节处的牛皮柔若绢纱,盔甲部位硬如金石。为追求极致细节,他改良36种刻刀,最细的刀尖仅0.08毫米,能在指甲盖大小的区域雕刻出36根发丝。当同行仍用骨胶调色时,他创新采用牛皮熬胶技法,让茜草、槐花的天然色彩如朝霞浸染云帛,既保有民间艺术的质朴,又平添宫廷绘画的华贵。

展开剩余28%

2003年,胡发伟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引起轰动。皮影人战袍上的108片甲叶薄可透光,马匹鬃毛根根分明,策马回枪的瞬间动态仿佛要破屏而出。这件作品不仅斩获金奖,更被专家誉为“复活了宋元皮影的美学基因”。随着《关公夜读春秋》在法国里昂灯光节展出,《千手观音》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孝义皮影从吕梁山坳走向世界艺术殿堂。

从被帮扶者到帮扶者,从手艺人到守艺人,胡发伟用独腿走出双轨并进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他在逆境中崛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让孝义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刘丽霞)

吕梁日报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