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 2025 年 5 月最新监测数据,本轮新冠流行株以 NB.1.8.1 变异株为主,其显著特点是发热比例降至 40% 以下,而腹泻、乏力、头痛、轻微咽干、嗅觉减退成为新的五大常见症状。
最近门诊接诊了一位 40 岁的职场女性,她连续三天感觉喉咙像含着刀片,吞咽时刺痛明显,却始终没有发热。本以为是上火,结果核酸检测显示阳性。
这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冠的症状变化 —— 如今病毒正在悄悄改变进攻策略,不发烧的感染越来越常见。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 2025 年 5 月最新监测数据,本轮新冠流行株以 NB.1.8.1 变异株为主,其显著特点是发热比例降至 40% 以下,而腹泻、乏力、头痛、轻微咽干、嗅觉减退成为新的五大常见症状。
这意味着传统 “发热 - 咳嗽 - 流涕” 的症状组合正在被打破,病毒正以更隐蔽的方式传播。
一位 32 岁的程序员向我描述,他感染后每天腹泻 3-4 次,起初以为是外卖不卫生,自行服用止泻药后症状反而加重。直到社区筛查才发现阳性。
这种胃肠道症状的增多,可能与病毒变异株攻击肠道细胞有关。部分感染者仅表现为 “脑雾”—— 工作时频繁发呆、重要会议内容转头就忘,这种神经认知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压力过大。
新冠病毒的 “伪装术” 让三类人群尤其危险:
老年人:基础疾病可能掩盖感染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乏力时,易被归因于血糖波动;儿童:感染后常表现为低热、流涕,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腹痛、呕吐,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已接种疫苗人群:疫苗虽大幅降低重症风险,但突破性感染时症状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持续 2-3 天的轻微咽干。面对症状的变化,我们需要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主动检测意识:出现咽痛、腹泻等症状时,即使不发热,也应在 24 小时内进行抗原检测。舟山疾控中心的预警提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者相当,具有同等传染性;环境防控升级:病毒在干燥密闭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建议每日开窗通风 3 次,每次 30 分钟,使用空气净化器时注意定期更换滤网;重点人群保护:60 岁以上老人、免疫低下者及未接种加强针人群,外出时应佩戴 N95 口罩,避免前往商超、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虽然本轮疫情重症率维持在低位,但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北京佑安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复阳患者的比例较 2023 年上升 15%,且症状持续时间延长至 10 天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患者转阴后仍存在 “长新冠” 症状,如持续心悸、睡眠障碍等,可能与病毒引发的微血栓形成有关。
这场与病毒的博弈中,我们需要打破 “发烧才是感染” 的固有认知。记住:病毒的狡猾,恰恰凸显了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当身体发出任何不寻常的信号时,及时检测、科学防护,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