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的午后,一场骤雨洗刷着湘南大地。我与几位好友结束了罗荣桓纪念馆的庄重学习,匆匆用过衡东土菜后,便驱车前往南岳衡山。车轮碾过积水的路面,雨刮器在车窗上急促摆动,仿佛为这场行程奏响序曲。车内的氛围微妙:有人闭目养神,有人低声讨论罗帅"分散游击与
一、序幕:雨幕中的启程
2025年5月17日的午后,一场骤雨洗刷着湘南大地。我与几位好友结束了罗荣桓纪念馆的庄重学习,匆匆用过衡东土菜后,便驱车前往南岳衡山。车轮碾过积水的路面,雨刮器在车窗上急促摆动,仿佛为这场行程奏响序曲。车内的氛围微妙:有人闭目养神,有人低声讨论罗帅"分散游击与集中突击结合"的军事思想,而我望着窗外朦胧的山影,暗自思忖:这座我曾因拍摄专题片、写过大量新闻报道、造访过无数次的南岳,今日能否带来新的震撼?
雨,成了这段旅程的"引路人"。车行不过半小时,雨势渐歇,山峦轮廓逐渐清晰。抵达南岳时,我们换乘了当地审批的专用车上山。透过车窗望去,南岳牌坊在雨后雾气中若隐若现,其"天下南岳"四字铁划银钩,与十年前初次拍摄时一般无二。
二、意外之遇:南岳游干班旧址的震撼
下午2时20分,车辆停靠在一处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前。门匾上"南岳游干班旧址"几个字,与周恩来总理手书的"上马杀敌,下马学佛"相映成辉。我愣住了:作为曾经多次造访过南岳的媒体人,我竟从未听闻此处!
随行导游解释,因未到上班时间,这里的专业解说员尚未到岗。此时同行的一位衡阳籍好友,主动担当起临时讲解员。站在庭院古柏下,他声情并茂地讲述1927年毛泽东在此考察农民运动、提出"枪杆子对枪杆子"理论的场景,更提及毛泽东堂妹毛泽建在此埋藏秘密文件的惊险时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八七会议上那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惊雷如何在此酝酿。当专业解说员踩着2:30的钟声匆匆赶来,这场沉浸式体验却被机械的背书声打断。她目光游离于虚空,将"毛泽东曾在此召开三次会议"念成流水账,与好友方才激情澎湃的讲述形成刺眼对比。我忽然明白:南岳的文旅宣传,或许正因对这类"冷门"革命遗址的忽视,而失去了更深层的文化厚度。
三、忠烈祠的雨泪与磨镜台的争议
车绕开游人如织的南岳大庙,直抵忠烈祠。这座我国唯一的大型抗战烈士陵园,松柏森然,276级花岗岩石梯依山势蜿蜒而上,每级台阶都对应着一位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领。我们鞠躬时,天空忽又飘雨,雨滴打在"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碑刻上,似在为英魂垂泪。待祭奠结束,雨竟又止息,阳光穿透云层,为享堂门前的"民族忠烈千古"匾额镀上金边。这般"天象呼应"的巧合,让同行者无不感慨:历史自有其悲怆的仪式感。
在磨镜台的衡阳会战展览馆,争议骤起。导游提及方先觉"情不得已的投降"时,一位好友厉声打断:"军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我们在忠烈祠里鞠躬的是张自忠、戴安澜这般以身殉国的英烈,不论党派,只要他们是为国而战,他们就是民族英雄、国之枭雄,而非方先觉这样的妥协者、投降派!"掷地有声的驳斥在展厅内回响,惊起屋檐下一群白鸽。导游赧然认错时,我注意到展柜玻璃映出窗外云雾——那云雾与1944年笼罩衡阳城的硝烟,竟有几分诡谲的相似。
四、祝融峰顶的军人意志与雨雾奇观
登顶祝融峰时,已近黄昏。海拔1300米的峰顶云雾缭绕,山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好友们立于"南岳衡山"石碑前远眺,身影如松。导游说,此峰历来是军人必攀之地——1938年叶剑英在此主持游击干部训练班时,曾率学员在此宣誓"誓与山河共存亡"。当我们俯瞰群峰时,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将祝融殿屋脊上的琉璃鸱吻照得熠熠生辉,宛如战神甲胄的反光。
下山的车程中,我们听闻山脚暴雨如注,而山顶却滴雨未落。行至半山腰,透过雨幕望见南岳大庙的棂星门,朱漆门柱上"威镇南天"的鎏金大字在阴云中忽明忽暗,恍若某种隐喻。 待抵达山脚换乘时,雨又诡谲般停歇。这般"车行雨落、人驻雨止"的循环,恰似历史长河中那些未被记录的瞬间:唯有亲历者,才能捕捉其间的玄妙。
五、反思:被遗忘的角落与文旅的使命
当晚返程时,雨水再次为车窗蒙上轻纱。抵达衡阳时,云开雨散,霓虹映照着湿润的街道。这场"雨随车动"的奇幻之旅,仿佛隐喻着历史的真相:它总在未被察觉的角落静待发掘,唯有怀揣敬畏之心,方能揭开迷雾,触摸其滚烫的脉搏。
南岳之行,让我重新审视"文旅融合"的深意:祝融峰顶的云海是造物主的馈赠,忠烈祠的276级石阶是先烈的脊梁,而游干班旧址墙上的弹痕,则是历史留给现实的考卷。当我们的车驶过湘江大桥时,对岸的来雁塔在夜雨中沉默——这座明代古塔曾在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炮火削去三层,如今修复的塔身,不正印证着:山河的表象可以重建,而精神的高度,永远取决于对历史的丈量?我反复咀嚼此行的矛盾:为何一个曾为南岳拍摄专题片、写过无数报道的新闻人,竟对游干班旧址一无所知?为何导游对革命历史的解读如此浮于表面?翻阅手机里存储的南岳宣传资料,满目皆是“寿比南山”的祈福文化和祝融峰云海的美图,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的“南岳农民自卫军讲习所”,却连百度百科都语焉不详。这不禁让我对衡阳对红色文化的忽视和对逐利主义的重视感到深深的忧虑。
六、洛夫文学艺术馆的反思:懦夫之影与文化之殇
一天的研学之旅本应在此圆满落幕,然而,回到衡阳后,一条关于衡阳的旅游攻略的推荐信息,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洛夫文学艺术馆”——洛夫,一个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与共产党为敌的文学青年,其人生轨迹与文学成就竟被如此美化,甚至被奉为精神偶像。这不禁让我对当前文化导向的偏颇深感忧虑。洛夫的种种身份与背景,让我对他的“贡献”产生严重质疑。在国家解放前夕,他选择逃离,投身国民党反动派;金门炮战期间,他作为国军前线新闻联络官,写下充满争议的诗歌;越战期间,为美军提供翻译服务;1996年,洛夫选择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并定居于此。
一个对家乡衡南毫无实际贡献的人,何以成为政府部门大树特树要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文学作品,如代表作《漂木》《石室之死亡》,虽被某些评论家吹捧为朦胧诗的典范,但其中流露的立场、观点与内涵,却与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
洛夫文学艺术馆的建立与宣传,更是对政治、党史、军史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公然漠视。这种对政府财政的巨额投入,以及对民众情感的肆意误导,无疑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对民意的无情践踏。洛夫之名,与“懦夫”同音,他的行为举止,不正是懦夫二字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怎能为一个“懦夫”鼓掌喝彩,让其在文化的殿堂中肆意妄为?
七、正道与传承:铭记忠魂,坚守底线
更令我震惊的是,衡阳当前正大力宣传“衡阳1944”这一历史事件,而相关电影却被禁播。原因竟是电影中将方先觉这一投降分子宣传成了民族英雄。这不禁让我对衡阳的文化宣传产生了更大的质疑。方先觉作为投降分子,其行为与英雄二字相去甚远,怎能将其奉为楷模?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歪曲和美化,无疑是对历史的严重不负责任,也是对民众情感的肆意误导。南岳衡山的红色记忆,让我深切感受到忠魂的震撼与力量。然而,衡阳对红色文化的忽视和对逐利主义的重视,却让我深感痛心。
洛夫文学艺术馆的建立,以及《援军明日到达》电影被禁播、方先觉被错误宣传为民族英雄等事件,更是让我对衡阳的文化导向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值得欣慰的是,随行导游虽不专业,却愿在批评中修正认知。当指责导游的那位好友指出"蒋介石在南岳召开的四次军事会议,前三次是积极抗战,第四次已露消极迹象"时,她认真记下要点,手机屏保上的南岳雪景图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这让我想起忠烈祠享堂前的香炉——历史认知的偏差,或许正需要这般点滴的纠偏来涤荡。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贡献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永恒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审慎的态度,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坚守底线、尊重历史、尊重民意,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衡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必须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为那些真正扎根基层、爱党爱国爱军的本土艺术家建立文艺馆,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宣传的窗口。这才是文化的正道,也是所有人都会为之欢呼、点赞的壮举。绝不能让一个“懦夫”的阴影,以及一个歪曲的历史事件,玷污了我们文化的纯洁与崇高。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让红色基因在衡阳大地上代代相传。
文/陈敏
来源:深圳现代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