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汹涌、节奏飞快的日常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对万物的匆匆掠视,也渐渐遗忘了与器物相处时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近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新书《何物》(What lies within He)在德国莱比锡揭晓的2025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从32个国家送
在信息汹涌、节奏飞快的日常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对万物的匆匆掠视,也渐渐遗忘了与器物相处时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近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新书《何物》(What lies within He)在德国莱比锡揭晓的2025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从32个国家送选的550本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荣誉奖,成为本年度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这是一本凝神静气的书,提醒我们如何用心注视,如何以精神触物。
《何物》由赵清工作室“清门引”担任装帧设计,采用横竖开本、墨色印刷、手工毛边等古雅而饶有静气的形式,呈现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何明以水墨绘制的240幅日用器物画作,并辅以简洁隽永的诗文小记。书中在“用器物“”画器物“与“写器物”之间展开对话,于图像的沉静与文字的流动之间,映照出制物者与器物主人的神思与心性,构建出一部关于“日用之物”的视觉档案与精神世界。
正如作者所言:“有精神的人才能做出有精神的物,所以要打起精神。”器物之美,关乎形貌与质地,更是被心力、时间与感情长久濡染后,超越物性的精神显现。《何物》在一种简净、专注的注视中,看见了器物本身,也看见了器物的时间性和人在其中注入的心血——这一切都传递给人一种生命的精神。在当下,做一个有精神的人,做一件有精神的事,本身便是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美好宣言。
为庆祝本书的出版与获奖,卷宗书店将联合苏美社,于本周末(5月24、25日)分别在南京与上海举办《何物》新书首发式。届时,作者何明与本书设计师赵清将展开深度对谈,分享这本"美书"背后的创作经历与精神思考,探讨通过物,我们如何做有精神的人,再借此创造有精神的物,延展器物与美、与人、与生活之间的更多可能。
本书收录了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何明精细的器物绘画,他所绘器物都是家中购置、日常使用的,每幅作品辅以简短的字句书写所思所感,一同揭示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记忆。书籍以一页、一物、一图一文的方式排版,竖开本依器物墨色由深到浅,横开本由浅到深排列。两本不同翻阅方向的书籍《何物》《何明》,其特殊的连接及翻阅方式充满巧思与趣味性。不同角度的书口处斑驳处理,区分了这两本书的特性。
《何物》一书获得2025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中国唯一一本)和202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 嘉宾介绍 —
01
《何物》作者,平面设计师、独立策展人。多年来以设计师身份多维度投入于视觉传播、展览策划工作之中。现生活定居于成都。策划展览: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成都站);社会能量——荷兰设计展(成都站);香港、内地、台湾7080新生代设计人展;高兹·格拉里奇海报设计展;2011年至2014年对话与视觉——李永铨与设计二十年巡展等。设计作品:《360观念与设计杂志》、《同上杂志》、《原创力杂志》、《纸能》、《宽窄少城》、《想念亚美尼亚》、《边界的自觉》《展境—成都博物馆特展精选》等。
何明书籍设计作品《宽窄少城》
02
《何物》书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南京平面设计师联盟创始人,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会员。2000年创办“瀚清堂设计有限公司”并任设计总监,2017年成立“清门引”设计研究机构。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设计作品获奖或入选于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重要的平面设计竞赛和展览,并获得了英国D&AD黄铅笔奖、美国纽约ADC金方块奖、日本东京TDC “TDC Awards”、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书籍设计作品四十多次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赵清书籍设计作品《莱比锡的选择》
赵清书籍设计作品《文心雕龙》《中国八音》和《肯特》
我和我家汤汤都特别喜欢旅行。从国内到国外,我们在旅途中总会安排时间去各种小店淘生活器物,喜欢的物品不远万里也要“背”回家。无论价值几何,这些自带烟火气的日常器物总是很吸引我们。我是个典型的吃货,最爱吃汤汤烹制的家常美味,她常常会用心琢磨用不同的器物来搭配各种菜式、茶以及甜品,不同的器物也让平日里的茶席、餐桌有了四季的变化。器物串联起我们点点滴滴细碎的日常,在一餐一饭、一杯一碗中变得生动起来,汇就成平凡生活的仪式感,让我们心生欢喜,同时有依有托。
2016年,我和汤汤开了一间叫“目迹”的生活器物店。开店的初衷也简单,就是纯粹的分享喜爱。店里所挑选的生活器物,大多是我们有过使用体验的——我们会先购置使用,然后再决定购置哪些器物。小店会不定期地策划一些小展,用展览的方式将它们推荐给喜爱器物的朋友们。我们会逐一告知客人我们对店里器物的所知所感,以及分享我们和这些器物的羁绊与故事。器物的美学,源自生活;而生活的美学,则是用心过活而来,小店对我和汤汤而言不是生意而是生活。
书籍内页
2020年初,疫情暴发,原本计划的工作、旅程、店里的展览计划全部停滞。在整日居家的状态下,汤汤建议我重拾画笔,画画家里的器物。我想,找个事儿做总好过无聊度日吧。我翻箱倒柜找出几本不知闲置了多少年的写生水彩和汤汤闲置的练毛笔字的套装盒,这套装盒还挺齐全,毛笔、纸镇、笔架、砚台,还有一个刻有“金不换”的墨条,“金不换”这三个字还真是励志。二十多年都没动笔画画了,裁纸研墨,毛笔作画。自那一刻起,我感觉到自己手的温度。落笔成画,器物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打动着我,这份情感无以名状,却真实可依。从立体到平面,从“用器物”到“画器物”,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器物自身充满了时间性,观察描绘就好,无需多的表达,体会如何控制水墨关系,感受如何用毛笔表达器物的肌理和气息。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每一天我都会坚持画上两个小时。不知不觉从一张到几十张再到几百张,在这三年特殊的日子里,画器物安抚了我的内心。
书籍内页
如今画器物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器物打动我的我猜想除了器物里隐藏这的时间,也许是我感受到造物者投射在器物中那份认真生活且用心制器的本真吧。器物不言,好的器物却能抵心。使用,可以让我真实地触碰器物的温度,一次一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器物背后造物者的关照及性情,“见物如见人”,墨绘,将我与器物用另外一种方式连接,一笔一墨,从细微末节处通抵器物中孕育的那平静且强大的精神世界,“画物如画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沟通便能跨越时间与空间成为可能。打动我的,也许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羁绊。它常常始料未及,却也妙不可言。一晃,小店也已八年,始终有人,有物,有陪伴,而我依然初心不改,喜爱不减,画笔不辍。
— 关于物的唠叨 —
01
02
书籍内页
03
04
05
06
书籍内页
07
08
09
活动嘉宾
何明 《何物》作者,平面设计师、独立策展人
赵清 《何物》书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活动日期
南京场2025.5.24
签到时间14:30—15:00
上海场2025.5.25
签到时间15:00—17:00
活动地点
南京场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01报告厅
上海场 对对对书店 苗江路678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东侧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