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以来,我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书记部长进校园”引才招聘活动。市领导带队先后赴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抢人才”,搭建地方和高校链接的平台,促成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在高新区协讯电子生产车间顶岗实习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春风行动加力推进,校招社招密集开展,政策服务叠加跟进,推动全市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1—4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4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29人,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7328人。
加力扩岗+政策稳岗,筑牢经济发展之稳
4月14日,我市2025年首场“书记部长进校园”专场引才招聘活动在江西农业大学举行,51家用人单位参加现场招聘,共提供人才岗位1795个,吸引了江西农业大学及周边高校3500余名毕业生参加。当天招聘会共收到各类人才简历650份(本科401人、硕士244人、博士5人),达成初步意向222人(本科126人、硕士93人、博士3人),现场签约21人(本科15人、硕士4人、博士2人)。
展开剩余80%“政府搭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参会的企业招聘负责人纷纷表示,通过专场招聘和政策赋能,实现了用工与求职双向奔赴。
去年以来,我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书记部长进校园”引才招聘活动。市领导带队先后赴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抢人才”,搭建地方和高校链接的平台,促成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将群众想就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岗位用工需要的双方诉求紧密衔接起来?今年以来,我市聚焦“6313”行动计划,出台《新余市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乡基层等方面加大岗位挖潜扩容。据统计,年初园区企业用工缺口约4900人,经过精准对接服务,目前缺工数已降至2000余人,岗位供需匹配效率显著提升。
岗位的恢复性增长,从侧面印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全市经济指标纷纷上扬,二、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全市实有用工数从53877人增加至55256人,以赣锋锂电、协讯电子为主的重点企业扩产扩能,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市就业总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社会,也是稳民生、稳人心。”市人社局副局长朱春辉表示。面对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市人社局迅速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部分贸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就业帮扶,通过派驻人社专员开展“一对一”服务,已为75名受影响员工提供精准岗位推荐,目前基本实现再就业。
同时,为助力企业稳岗扩岗,我市充分释放就业补贴、稳岗返还、失业保险降费等政策红利,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今年已累计为参保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2302.3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23.37万元、扩岗补助12.9万元。
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夯实社会安定之稳
“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校园招聘会,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新余学院应届毕业生王佳豪在今年毕业季的校园双选会上,顺利与沃格光电签约。他表示,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和职业规划讲座,让他对本地产业发展和职业前景有了清晰认识,这也是他选择留在新余发展的重要原因。
像王佳豪这样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在新余并非个例。我市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持续开展市情教育和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通过市情宣讲、就业指导、进企参观等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新余市情与企业,推动我市各院校毕业生留余就业,将职业教育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市情教育、职业指导等活动17场,累计服务学生1.2万人次,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4场,全市2.32万名高校毕业生中,已有1.11万人落实就业去向,就业率达47.98%。
针对城镇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和防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困难群体,产业带动、就业帮扶、技能提升缺一不可。
在就业帮扶的道路上,仙女湖区九龙山乡的脱贫户邓亦玮有话说。
“从养猪场到茶树菇基地,和正在起步发展的甜茶基地,这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对我的扶持和帮助。”2014年,因为父亲病重,邓亦玮家成为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此,邓亦玮更加鼓足干劲、努力拼搏,希望能早日带领家人摘掉“穷帽子”。在当地政府推出的“一户一策”“一人一技”的政策帮扶下,邓亦玮成功将传统养猪场转型为现代化菌菇种植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该基地已形成“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茶树菇种植。目前,基地固定雇佣6名村民负责日常管理,在采摘旺季可提供20余个季节性岗位,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依托退役军人、残联、妇女就业之家等平台,市人社局持续开展就业专项帮扶,为重点困难群体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目前,已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05人、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02万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107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就业困难群体“求职有门、就业有路”。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就业困难人员低成本创业持续发力。”朱春辉表示,我市将加快推出增量政策,支持80名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到乡镇、街道临时摊点经营场所低成本摆摊创业,发放不超过5000元的一次性设备补贴。目前,各县(区)正抓紧开展摊位选点、设备采购、信息推送、组织报名、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
直播带岗+创业赋能,巩固民心所向之稳
“通过直播镜头,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这种形式很接地气。”5月8日,市就业之家在江西沃格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云端”探厂直播活动收获众多点赞。主播带领求职者“云参观”企业生产生活环境,实时解答薪资待遇等问题,单场直播就吸引3000余人次观看。
这种创新的“直播带岗”模式,是我市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的最新实践。主播深入企业一线,用镜头全方位展示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求职体验。
如果说“云端探厂”解决了信息获取问题,那么“线上对接与线下招聘”的模式则让就业服务更加高效。
“真没想到能这么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江西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24届毕业生李宇庆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高新区就业之家求职,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匹配系统,仅用15分钟就为其精准对接了江西沃格光电的技术员岗位,从咨询到入职仅用了3天时间。
为促进劳动者实现更加便捷、更高质量就业,我市构建“线上对接+线下招聘”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开展求职招聘、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公共服务。目前,全市352个就业之家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5514家,发布岗位3.6万个次,线下举办招聘活动170场,提供岗位1.38万个次,促成就业意向9000人次。
“支点创业孵化基地是我在新余创业的启蒙地,创业担保贷款是我这一路上的及时雨。”一木设计公司创始人韦倩男感慨道。2019年,韦倩男的工作室面临困境。在市人社局的主动服务下,她成功申请到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实现了从平面设计向室内家装设计的转型升级。“这笔资金让我们成功入驻喜盈门建材市场,营业面积扩大到906平方米。”韦倩男回忆道。2020—2024年间,韦倩男又先后获得多笔贷款支持,一笔笔“及时雨”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该公司近年来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累计带动新余市就业创业300余人,吸引了30余名外地优秀设计人才定居新余。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凸显。今年以来,我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66.35%,扶持创业0.12万次,带动就业0.72万人次,创业担保贷款如同“源头活水”,滋养着新余的创业沃土。
综合来源:新余日报、新余人社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