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费舍尔转身谢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2:35 3

摘要:在5月初的上海雨夜里收获好评后,匈牙利国宝级指挥家亚当·费舍尔率领德国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渡江北上,在5 月15日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为首都乐迷演绎了浪漫主义晚期奥地利音乐巨匠古斯塔夫·马勒的《D大调第九交响曲》。

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 ©Susanne Diesner

文 | 白金

在5月初的上海雨夜里收获好评后,匈牙利国宝级指挥家亚当·费舍尔率领德国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渡江北上,在5 月15日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为首都乐迷演绎了浪漫主义晚期奥地利音乐巨匠古斯塔夫·马勒的《D大调第九交响曲》。

这位集浪漫派宏伟叙事、现代派技法萌芽、古典主义结构逻辑于一身的天才作曲家,在最后一部完结的交响曲中道尽了一生的悲欢,耗尽了最后的心力,以至于未听到作品首演就溘然长逝。因此,“马九”成为马勒音乐创作盖棺定论的终章。他对世界的告别,对所爱之人的眷恋,对未竟事业的不甘,还有“向死而生”的勇毅与果敢,在90分钟之内碰撞、盘旋、呼啸,最终消散,归于静谧。费舍尔已逾古稀之年,诠释起马勒看淡生死的告别之作来,自然能与作曲家的灵魂内核产生独特的共鸣。

在维也纳音乐和歌剧领域有着权威“释经权”的亚当·费舍尔深得匈牙利学派真传,指挥风格简洁清晰、洒脱自在。这位生于布达佩斯的指挥家专擅德奥音乐,是广受赞誉的海顿专家。

指挥家亚当·费舍尔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李乐为/摄

与他那早已被业界奉为圭臬的海顿全集一样,此次的“马九”亦是指挥家与乐团合作发行过碟片的拿手好戏。演出当日,指挥台的前边照例没有摆放谱架,指挥家全程背谱,“马九”的四个乐章就这么随着指挥棒的起落铺陈开来,举重若轻。费舍尔的每一个手势,乃至身体动作,都与马勒的音乐语言紧密相连,精准而高效。

业内有不成文的规律,要造就神级演出现场,背谱指挥是先决条件,但不是惟一条件。指挥家想建立封狼居胥般的不世之功,背谱,是积攒口碑的必修课、敲门砖,是业务功底和学术品德的外部展现,是增添乐团凝聚力和荣耀感的一马当先之举。与亚当·费舍尔耳鬓厮磨了十几年的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作为老牌世界级强团,当晚的发挥达到了本轮巡演的最好水平。乐团与费老爷子配合默契,心意相通。弦乐组精确娴熟,如暗潮汹涌的海面;管乐组均衡优美,如天际线上镶金边的乌云和绯红的流霞。第一乐章的管乐声部虽有纰漏,仍然瑕不掩瑜,令人动容。第二乐章“兰德勒舞”的演绎深谙马勒音乐语言的精髓,稚拙朴素,将幽默、自嘲深藏其中。第三乐章的处理平衡了乐思中蕴含的热烈与冷静,情感温度有所降低,结构却更加连贯。到了末乐章,作曲家对生死的彻悟在费舍尔的指挥棒下奔流而出,冲上感人至深的巅峰,落回鸦雀无声的告别,让观众不能自已,难说再见。

也许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中浸润了大半辈子的原因,费舍尔指挥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的“马九”更加偏向于17 至18世纪之交的“古乐”风格。弦乐组的弓子分配更集中在中弓,运弓平直,揉弦幅度偏小,在分句上致敬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时代盛行的宫廷音乐风格,温文尔雅、波澜不惊。这种别具匠心的演绎,虽然不一定符合所有当代听众对马勒作品的审美,但它一定与众不同,不可替代。诚然,与第一乐章相比,费舍尔的“仿古”化处理,似乎更加适配后三个乐章。但是,为了保证整本“马九”风格统一,不太适合处理成“古乐”风格的第一乐章,还是向后三个乐章做出了让步。相信这也是指挥家深思熟虑之后,抓大放小,有限取舍的结果。

曲终人散,清癯而矍铄的费舍尔大师转身谢幕时,我不禁心中震动:鸿篇巨制的“马九”,莫不是百年前的马勒用音符给自己铺设的下山之路?作曲家笔耕一世,用音符修建了自己的精神陵寝,竖起了任由后人评说的无字丰碑。如今,年事已高的费舍尔,恰似一个世纪前的马勒,经历一生积淀,正处于技艺炉火纯青的艺术生涯晚期。费氏所呈现的“马九”引发听众热议的同时,无限贴合马勒当年的心境,令人浮想联翩:一位作曲家,一位指挥家,身处不同时空,在各自的下山路上前行,让听众去评说他们的作品和表演。直到某个麦粒与谷糠分开的时刻,他们终以宇宙尘埃的方式隔空相会,并将不朽的音乐,送进历史的图书馆。

费舍尔与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在天津大剧院谢幕 段超/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