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在横滨总部决算发布记者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财年日产合并报表最终亏损达到6709亿日元(上一财年盈利4266亿日元),这与先前预估的800亿日元赤字形成惊人落差。
当终身雇佣制的金饭碗出现裂痕,日企用真金白银演绎着另类的"分手美学"。
如果企业走向衰微,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往往是基层员工,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眼下日产汽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更确切地说,这已逼近生死存亡的临界点。
△来源 / ANNnews
5月13日在横滨总部决算发布记者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财年日产合并报表最终亏损达到6709亿日元(上一财年盈利4266亿日元),这与先前预估的800亿日元赤字形成惊人落差。
巨额亏损的成因中,裁员成本激增成为关键原因。这种互为因果的困境令人困惑:经营恶化迫使日产启动大规模裁员,而高昂的裁员支出又加剧了财务窟窿。
正是"财年"的困顿催生了如今的"裁年"。今年3月,该企业已削减20%高管岗位,推行"扁平化、无国界"组织改革,剑指积弊已久的管理臃肿问题。
5月11日《日经新闻》披露,日产正通过"提前退休"方案裁减数百名行政人员。这是企业史上首次采用提前退休方式裁员,继去年全球裁撤9000人后,再次抛出全球裁员2万人的计划,引发行业震动。
△来源 / ANNnews
不仅日产如此,自2023年起三菱、丰田、本田等车企巨头相继实施大规模裁员。但这些企业既未上演欠薪逃逸的闹剧,也没有粗暴驱赶员工的戏码,而是以充满温度的方式妥善安置离职员工,将失业危机转化为"祸福相倚"的人生转机。
真实情况是,被裁员的日本汽车工人非但没有陷入生计困境,反而收获了"职业生涯最大红包",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劳动者的制度性守护。
以广汽丰田为例,除足额支付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等法定赔偿外,另支付感谢金、预发奖金及周薪补贴,综合补偿标准达N+3。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一汽丰田北京总部迁至天津工厂时,为不愿异地工作的离职员工开出了N+7的超级补偿方案。
日本职场特有的"终身雇佣制",曾让日企享有"养老院"的美誉。虽无"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困扰,但在法律传统与社会规范的双重约束下,像日产这样的行业巨头,处理劳资关系时始终如履薄冰。因此裁员决策慎之又慎,补偿方案也格外优厚。
△来源 / pakutaso
日企裁员通常采取两种路径:其一是劝退式自愿离职,其二是经营困难时的经济性裁员。后者要求企业必须证明裁员的必要性,并履行"尽力避免解雇"的法定义务。
日产当前实施的裁员模式,在日本被称为"优遇退职制度"。该制度精准锁定特定年龄段的裁员对象,通过丰厚的补偿方案让员工体面离场,通常优遇退职金可达24-36个月薪资。
以2021年松下裁员为例,重点对象为50-55岁管理层,该群体平均年薪845万日元。据公司披露,50岁退职者可获50个月薪资补偿,51岁49个月,52-53岁48个月,54-55岁47个月。
这远超日本普通企业的退休金标准。员工领取这笔巨款后,既可另觅新职,待年满60岁后仍可正常领取养老金——这也是日本银发族普遍富裕的重要原因。
更关键的是,日本各地政府设有完善的再就业支援体系,协助提前退职者重返职场。左手握着高额补偿,右手开启职业新生,恰应了那句古训"祸兮福之所倚"。
△来源 / pakutaso
日本大企业的裁员补偿机制,映照出不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认知差异。当多数国家将裁员视为劳资对立的导火索时,日本企业却将其巧妙转化。
因为日企即便在经营困境中,仍通过高额补偿维系品牌信誉,"分手费"实质是人才战略的长期投资,是将人力资本视为战略资产的经营哲学。
而日本的法律框架既保障企业生存权,又构筑起劳动者权益防护网。政府主导的再就业体系与企业补偿方案也形成闭环,让员工失业风险转化为职业转型的跳板。
这也为外国企业带来了启示:补偿员工不应是成本负担,而是雇主信用的价值储蓄。
至于求职者选择雇主时,除薪酬待遇外,更应考量企业的"离职伦理"。那些能体面分手的企业,往往具备更强的组织韧性和人文底蕴。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或许我们终将迎来"柔性裁员"的新纪元。日本的经验提醒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雇佣时的承诺,更彰显于离别时的担当。
来源:职得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