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什么叫画虎不成反类犬,看看印度的现状就知道了。
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什么叫画虎不成反类犬,看看印度的现状就知道了。
印巴冲突中印度就没有胜利,还非要假模假式的弄一个10天胜利庆祝,而这一庆祝,却将外交系统推入深渊。
5月10日,印巴停火协议正式签署,次日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被骂上热搜,标签是“卖国贼”。
他们的家人照片、住址、账户、孩子学校,统统被翻了个底朝天。
5月中旬,印度外交系统被推上风口浪尖。
苏杰生的儿子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任职,本是稀松平常的职业路径,却被极端民族主义者写成了“美方间谍的儿子”。
唐勇胜更惨,他女儿参与联合国组织的罗兴亚难民救援,被歪曲成“支持伊斯兰极端主义”。
有人剪辑了她婚礼的视频,配文“密会巴基斯坦官员”,在X平台播放量突破50万。
“处决叛国者”一夜之间爬上热搜榜首,甚至有人号召“线下清算”。
24小时内,唐勇胜的社交账号收到超过12万条攻击留言,有人甚至发起众筹要“揭他底细”。
外交官,成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这一切的起点,其实是在战场之外。
冲突期间,印度官方高调宣传“印军取得压倒性胜利”,各种战报、讲座、展览,铺天盖地。
西部军区还特意在斋浦尔举办“胜利展览”,摆出一堆所谓“缴获的巴基斯坦导弹残骸”。
摆是摆了,结果却被军情观察组织“Defence Matrix”现场打脸。
导弹残骸编号对不上型号,根本不是巴方装备,而是印度自家“阿卡什”导弹测试残件。
消息一出,军区账号火速删帖,展览也被紧急叫停,观众被劝离,讲解员被换人。
退役军官甚至公开质问:“连残骸都要编,我们到底是赢了什么?”
那一刻,“战果”成了笑话。
按理说,这种事媒体应该一拥而上。
但实际上,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保持沉默。
《印度时报》《今日印度》只字未提外交官被网暴,甚至“胜利展览翻车”也被压下。
调查记者私下透露,早在5月15日,信息与广播部就下了新规,凡涉国家安全、外交、边境事务的报道,必须由“国家安全新闻办公室”进行复审。
编辑们私下抱怨,“我们只能用军方发来的模板,自己写就得删。”
独立媒体“Scroll.in”因为报道外交部内情,被广告商撤资,社交平台限流。
公众看到的,只剩下一种声音。
舆论汹涌,政党也没闲着。
印度人民党议员帕特尔在一次集会上直言:“外交部是国家的软肋,要清除第五纵队。”
他说得斩钉截铁,底下掌声雷动。
他还要求设立“忠诚度调查委员会”,专查外交官有没有外国背景、有没有亲属在西方国家工作。
更激进的提议是,外交官要接受“国家主义再教育”。
一句话听起来像冷笑话,却真有人在推动。
外交部内部开始出现“提前退休潮”,社交账号停用潮,甚至有人主动申请调岗,避风头。
一位资深外交官匿名说:“你不知道哪张旧照片就成了你‘通敌’的证据。”
没人愿意当下一个唐勇胜。
外交系统是国家门面,是对外的脸,但现在,这张脸正在自行崩裂。
联合国事务一位匿名外交官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我们不知道今天在会场上代表印度发言的人,明天会不会在国内被骂成叛徒。”
印度代表团近来多次更换成员,有的议题投票干脆缺席,外交部内部处理流程变慢,文件审批堆积。
一场国内网暴,已经影响了印度对外战略的执行力。
民间情绪也跟着起了变化。
在孟买,一家名叫“卡拉奇烘焙坊”的老字号面包店,被人砸了。
不是因为卖坏了蛋糕,而是因为“卡拉奇”是巴基斯坦城市的名字。
店主说:“1947年我们家就做面包了,那时候卡拉奇还没成为敌国。”
现在,名字都成了原罪。
外交官被推上火线,军方宣传翻车,媒体集体静音,体制互不信任。
一个国家如果连真实都做不到,怎么指望别人信它的承诺?
此局,非一纸停火协议可解;此病,非一场胜利游行可医。
参考资料:
东方点兵2025-05-22印度外交官被网暴,反噬已开始,莫迪失算,“印军大捷”要露馅?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小拉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