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中国至今还没有国际奢侈品品牌一样,中国艺术家不是作品不好,而是对如何打造自己的IP这样一个过程意识不到、认识不清。可以这么说,凡是要进入市场的商品,包括艺术家的作品,即使再好,如果不遵守严格的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则,没有专业的营销推广、经营策略、操作方法,都是出
同中国至今还没有国际奢侈品品牌一样,中国艺术家不是作品不好,而是对如何打造自己的IP这样一个过程意识不到、认识不清。可以这么说,凡是要进入市场的商品,包括艺术家的作品,即使再好,如果不遵守严格的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则,没有专业的营销推广、经营策略、操作方法,都是出不来的,偶尔出来一个,也是无法到达应有的高度的,更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市场生命力。
尽管艺术市场是商业的,但它又有别于其他市场的一般商业属性。对艺术家的IP打造,首先需要学术支撑与媒体造势,从而形成批评家背书与理论的初步建构。这期间,画廊必须邀请知名批评家撰写有高度的学术文章,为作品赋予真正的而不是浮浅的,并且要具有国际语境的学术价值。这样的学术文章字数不能多,篇幅不能长,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弱化它的实际效果。只有通过这种清晰的理论化分类,才能帮助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藏家快速理解作品的价值定位。
其次,要将高端展览与美术馆联动,通过美术馆个展提升作品的学术地位。如村上隆在洛杉矶郡立现代艺术博物馆(LAMoCA)的展览,结合了高古轩的资金赞助和商业运作,推动其作品拍卖价突破了1520万美元大关。
再有就是艺术家IP的影响力,不是靠简单粗暴的硬推,它要有小雨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体验与社交式传播。如高古轩为村上隆纽约个展定制56吨日式圣门,吸引社交媒体最大程度曝光;暹罗乐城SOOKSIAM鼓励游客穿泰服打卡,结合电子证书增强互动性。这种专业的策划,看似非主流商业性的,又是整个IP打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所以说,这样的传播是柔软性的,而不是硬罐输的,更不能是令人讨厌的。
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能够站上国际头部的艺术家,真不是自己的作品有多好,而是背后的那只“手”推得好。如果在市场稍有起色、或者已经达到了市场巅峰之后,艺术家就轻飘飘了,很可能就会中途夭折,或跌落神坛。如高古轩与赫斯特合作17年,通过全球联展(如11家分馆同步点画展)将其推至市场巅峰。之后,赫斯特曾一度绕过画廊直接将自己的作品送拍,结果导致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了波动,好在赫斯特及时醒悟,双方最终因利益绑定再度合作。尽管这只是一个在国际头部中很少发生的个案,从中也体现了头部画廊对艺术家商业价值的强大掌控力。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靠的完全是营销模式,完全是契约精神,这是市场的铁律。艺术品就是奢侈品,它不属于网红带货盘里的菜,想一夜暴红是不可能的。推手可以抛弃艺术家,但是艺术家离不开推手,这就是国际头部画廊、国际艺术经纪人之所以可以那么傲慢的原因。当然,这些画廊和经纪人对中国艺术家缺乏契约精神、喜欢朝三暮四的偏见,也是他们较少选择我们国内艺术家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国际头部画廊能够做到的事情,国内有些画廊也能做到。但是国际画廊能够创造出的“神话”,国内画廊目前还创造不了,这中间是因为国内画廊缺少他们背后那样的一只“手”。这样的“手”,就是国际头部画廊的核心竞争力,属于它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预见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学术背书、全球化布局、资本运作构建壁垒,同时他们还舍得投入,用沉浸式体验和社交化传播来扩大影响力。显然,其成功不只是光依赖艺术品的稀缺性,更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精准把控,这是艺术家必须看清楚的关键问题。任何想要用一己之力,来打通艺术市场所有环节的行为,不但艺术家根本做不到,一般画廊和经纪人同样也做不到。所以,我们的艺术家不能光想走捷径,更不要瞎折腾。
国际头部画廊作为艺术市场的核心推手,其商业操作手法和对艺术家推广技巧兼具战略性与创新性。将来,国内画廊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毕竟不久国际艺术市场的重心会转移到亚洲,尤其是国内。现在,让我们先适应起来。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