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培训是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更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须在党课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培训是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更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须在党课质量上精耕细作,让内容有“土味”、形式有“新味”、成效有“实味”,推动基层党课从“照本宣科”向“入脑入心”升级,真正成为党员成长的“营养剂”。
以“土味”打底,解码“理论语言”,让党课成为“听得懂的哲学”。各基层党组织需立足党员群体特点和地域文化差异,优化党课内容设计。一方面,注重语言通俗化,将宏观政策转化为贴近基层的日常表达,用简洁明了、生动易懂的语言解读理论,缩短政策与党员的认知距离,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将“基层治理”比喻为“邻里拧成一股绳”,让农村党员一听就懂;用务工群体熟悉的“计件工资”“技能培训”类比“党员积分管理”,让流动党员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强化内容本土化,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发展实践和身边事例,将党的理论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使党课内容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以“新味”增色,重构“教育范式”,让党课成为“活起来的课堂”。一方面,拓展灵活多样的学习阵地,通过推行“流动课堂”模式,将教学场景延伸至党员“最常去”“最熟悉”的地方。比如,利用农忙间隙、生产午休、休闲时段开展小规模、互动式学习,使理论教育融入生活场景,实现学习阵地的动态化、便捷化,进而解决党员“工学矛盾”问题。同时,探索“文艺+党课”等形式,通过快板、民谣等艺术载体,将理论要点转化为通俗表达,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赋能作用,如创新“智慧党建”平台,集成理论微课、在线测试、VR展馆等功能模块,为党员提供碎片化学习、沉浸式体验的线上学习渠道;利用直播技术开展“云端共学”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在线授课、组织跨区域支部联学联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覆盖。
以“实味”提质,打通“学用链路”,让党课成为“干得成的指南”。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各基层党组织须紧扣“学用结合”主线,引导党员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在调研走访中找准“学用转化”切入点。一方面,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攻坚责任区等,激励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重点任务中亮身份、担责任,把党课所学转化为干事动力。同时,组织党员开展走访调研、民情收集等活动,主动了解群众在就业、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民生问题清单,明确解决路径和时限,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惠民举措。另一方面,推行“教育培训+岗位建功”双轨考核机制,既考察党员理论学习的深度,又注重实践转化的效度。将党员参与志愿服务、领办民生项目、完成重点任务等表现量化为积分,积分靠前的优先评优、晋升,形成“以实干论优劣”的鲜明导向。通过定期开展成效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倒逼党员将学习成效落实到行动中,避免出现“学用脱节”现象,确保党员教育真正成为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来源:七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