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口的大爷正逗邻家小孙女,嘴里念着“哎呀呀,宝贝乖不乖”,孩子眨巴着眼睛,咯咯地笑,似懂非懂。旁边的大娘插话:“她还小呢,哪听得懂话?”可真的听不懂吗?话音刚落,小家伙竟然朝着“宝贝”这个词回应了一声咿呀,逗得众人一愣。
门口的大爷正逗邻家小孙女,嘴里念着“哎呀呀,宝贝乖不乖”,孩子眨巴着眼睛,咯咯地笑,似懂非懂。旁边的大娘插话:“她还小呢,哪听得懂话?”可真的听不懂吗?话音刚落,小家伙竟然朝着“宝贝”这个词回应了一声咿呀,逗得众人一愣。
难道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如果能,那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如果听得懂,大人们那些不经意的口头禅、争吵、埋怨,岂不是都被小耳朵“录了音”?一句随口的“你真烦”,会不会在孩子心里悄悄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这事儿,比想象中严重。
听觉发育,从胎儿开始
“孩子还不会说话,怎么可能听得懂?”这句话不少家长都认同,但这恰恰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误区。听觉理解的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表达的能力。孩子听得懂和说得出,是两码事。
根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发布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手册》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成果显示,婴儿的听觉系统在孕期第20周左右便已基本形成。
也就是说,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能感知并记住某些声音。有研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母亲在怀孕期间每天对胎儿讲同一首童谣,等孩子出生后,在不同声音中播放那首童谣,发现孩子对熟悉的声音频率反应更强烈,心跳会变缓、肢体更放松。
这说明,语言理解的“种子”其实在胎儿时期就已经悄然种下。
关键转折点:6个月,是个“分水岭”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一项大样本追踪研究指出,6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对特定词语产生条件反射。比如“妈妈”“奶奶”“抱抱”“再见”等高频词汇,孩子在听到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变化或动作反应,如扭头、伸手、咿呀回应等。
这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别忘了,语言的理解力,是社会认知能力的起点。6个月前往往是“听见但不懂”,6个月后则进入“听见并逐渐懂”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脑神经突触高速增长,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开始建立初步连接。
也就是说,6个月是孩子语言理解发育的“分水岭”,错过了这段“语言黄金期”,就像春天不播种,秋天就难有好收成。
语言暴露,不只是“说话”那么简单
“我们家人都不怎么说话,孩子也不爱说话。”这句话常常是语言发育迟缓孩子家长的口头禅。孩子语言能力差,很多时候不是天生的问题,而是“语言营养”不够。
所谓“语言营养”,不是指大人说得多,而是指孩子能听见并理解的语言环境是否丰富。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在一项跨国研究中指出,0-3岁的婴幼儿每天至少应接触到1万字以上的语言量,才能有效促进语言中枢发育。这个量级,远超过一般家庭的日常聊天。
更关键的是,语言暴露不是“电视机里播放的声音”,而是“人与人之间有互动、有回应的语言”。孩子看电视、听广播,虽然听到了声音,但没有互动,缺乏反馈,这种“被动语言输入”价值有限。
相反,哪怕是重复的“宝宝吃饭啦”“咱们穿衣服啦”,只要是面对面的互动语言,哪怕重复100遍,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学习。
“语言污染”,比你想象得更严重
说到这儿,有些家长会说:“那我们多陪孩子说说话不就行了?”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有益”的。孩子最怕的,其实是“语言污染”。
什么是语言污染?粗话、责骂、冷嘲热讽、讥讽调侃、甚至是夫妻间的争吵声、长辈间的负面评价,都属于语言污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项针对城市家庭中0-3岁幼儿语言环境的研究,发现超过70%的家庭存在“负面语言暴露”现象。
而这些负面语言,虽然家长常常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可孩子却早已用“情绪”记了下来。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语言情绪编码”,指的是婴幼儿会将某些语调、词汇与情绪状态建立联系。比如,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笨!”即使孩子不懂“笨”是什么意思,但通过语调、面部表情、语境,他会知道,“这句话不好听”,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说话产生恐惧,甚至对语言本身产生抗拒。
南腔北调,也得讲门道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语言习惯差异巨大。比如,福建沿海一带的闽南语、广东地区的粤语、四川的方言口音,甚至东北的“嘎嘎好”都各有特色。很多家长担心,“我们说方言,会不会影响孩子学普通话?”
其实,这个担心未必成立。根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与清华大学认知与脑科学实验室的联合研究指出,儿童具备强大的语言分辨能力,0-3岁阶段的大脑语言处理区是高度可塑的,接触多种语言反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只是要注意,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尽量“一个人一门语言”,比如爸爸讲普通话,妈妈讲方言,避免混淆。
“嘴上功夫”,还得配合“脸上的戏”
语言不仅是词汇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传递。很多家庭中,长辈跟孩子讲话时,往往是面无表情地说“你乖一点”,语气平淡如白开水。可对孩子而言,这样的语言是“无效沟通”。
研究发现,婴儿对语调、表情的感知能力,远强于对词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说话时配合笑容、抚摸、眼神交流,能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情感温度和接收度。这就像四川人说的,“辣子鸡再辣,也得配点葱花提味”,语言再丰富,也得有情绪调味。
说话的节奏,得踩对“鼓点”
语言的节奏感,也是影响理解力的重要因素。比如,有些父母讲话飞快,孩子还没反应过来,话已经说完了;有些人则拖泥带水,一个“吃饭啦”要说成“哎呀那个吃饭啦啦啦啦……”孩子自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婴幼儿最适应的语言语速为每分钟100-140字,类似于轻柔的儿歌节奏。而那种“奶声奶气、重复拖长音”的说话方式,虽然听起来有点傻兮兮,却最适合孩子接受。
听懂≠理解,理解≠能说,能说≠会表达
别以为孩子听懂了,就等于他能表达。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感知、理解、储存、模仿、再到表达的复杂过程。有些孩子虽然两岁才开始说话,但从一岁起已经能准确理解大人的指令,只是“嘴巴还没赶上脑子”。
所以,孩子晚说话,不一定是语言发育迟缓,也可能是“表达通道”发展稍慢。关键是——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就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从而忽视言语环境的建设。
别小看孩子的耳朵,别低估语言的力量。
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可能在孩子心里滋养出一棵自信的大树;一句无心的“你怎么老是这样”,也许就成了他多年之后自我怀疑的根源。
那些以为孩子听不懂的时光,其实孩子早已“用心听懂”。语言,是最早的教育,也是最深的情感沟通。
到了6个月,家长再不谨言慎行,就真的晚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23.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婴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阶段研究》.上海医学杂志,202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杨医师健康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