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河,作为东北大地的生命之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默默记录着千年的变迁与沧桑。此刻,我站在辽河的岸边,深情地注视着那座倚河而生、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营口,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思索。
辽河边上看营口
讲述人:老边区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 汤寿阁
PART.01
辽河,作为东北大地的生命之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默默记录着千年的变迁与沧桑。此刻,我站在辽河的岸边,深情地注视着那座倚河而生、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营口,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思索。
营口,这座地处辽东半岛核心地带、辽河入海口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商贸繁荣、船只穿梭的热闹之所。百年风雨未曾洗去它的风华,反而为这座港城镌刻出独特的岁月印记。我沿着辽河岸边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帆影憧憧、人声嘈杂的繁荣时代。
辽河汤汤奔流不息,千年潮汐涨落间,早将营口的沧桑剧变写入浪纹。这座百年港城恰似明珠含贝,在辽河入海口处流转着文明的光泽,每个棱面都折射着先民拓海的胆魄。
这里曾是东北亚海上交通的要冲,商船络绎不绝,货物堆积成山,一片繁荣景象。那些古老的码头与斑驳的栈桥,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PART.02
沿着河岸缓步前行,目光所触之处,皆是历史的烙印。历经风霜的古建筑以无声的语言,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与沧桑,像人们讲述着营口的历史。我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脚步声,在狭窄的巷弄中回荡,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在热闹的码头上奔波。
营口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从明清樯橹林立的渔港,到汽笛轰鸣的条约口岸,直至今日吞吐万邦的开放新城,三度蝶变皆踏准时代的潮头。这里孕育了无数英勇无畏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着营口的传奇。
站在辽河的岸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营口,这座百年港城,它的繁荣与衰败、荣耀与屈辱,都是历史的见证。而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不难发现,它已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龙门吊架如钢铁森林般擎天而立,集装箱矩阵间跃动着区块链、氢能源等新质生产力的脉搏。营口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海潮寺的晨钟仍与货轮汽笛交响,永远鲜活的不仅是博物馆里的船锚铁锚,更是深植于这座百年港城基因的闯海精神。此刻,我站在辽河的岸边,心中充满了对营口的热爱与崇敬,我仿佛能感受到它的脉动,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PART.03
辽河边上看营口,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看到了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这座百年港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籍,等待着我们细细品味。而我,愿意成为那个专注的读者,用心去感受它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篇章……
END
关注我们
PART.01
PART.02
PART.03
S
谢谢阅读
N
营口文艺
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光
讲述人:营口市政协委员、哈娃舞蹈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校长 哈懿珈
营口,这座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城市,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文艺底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营口的文艺发展,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饱含着这座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传统文艺的深厚根基
营口文艺发展源远流长,传统文艺形式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营口盖州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唱腔、精美的皮影造型和生动的表演,成为营口文艺的一张亮丽名片。盖州皮影戏的历史,早在清代就已在营口地区广泛流传。当时,盖州地区商业繁荣,各地文化在此交融,皮影戏也随之传入并迅速发展。老艺人们走街串巷,搭起皮影戏台,牛皮制成的影人在灯光下舞动,演绎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那独特的“呵嗨腔”,高亢激昂,穿透了岁月的风雨,回荡在营口的大街小巷。
在过去,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营口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闲时节,村里会请皮影戏班子来演出,男女老少早早地搬着凳子来到场地,等待着那一场光影盛宴。孩子们在台下兴奋地看着皮影人物打斗,大人们则沉浸在曲折的剧情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盖州皮影戏见证了营口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营口人的记忆。
码头文化孕育的律动萌芽
营口因港而兴,百年前,随着港口贸易的繁荣,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船汇聚于此。码头工人忙碌的身影中,一种质朴而充满力量的律动悄然萌生。搬运货物时整齐划一的号子声,配合着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成为了营口早期舞蹈雏形。这些动作虽简单,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理解与对劳动的敬畏,是劳动人民在平凡日子里创造的独特艺术表达。
彼时,营口的民间节庆活动也为舞蹈发展提供了土壤。每逢庙会、春节等重要节日,街头巷尾便热闹起来。传统的秧歌队伍穿梭其中,舞者们身着鲜艳服饰,手持彩扇、手帕,步伐灵动多变,扭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秧歌动作中的“十字步”“颤步”等,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老一辈的营口人回忆起儿时观看秧歌表演的场景,眼中仍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些欢快的节奏和热闹的氛围,成为他们从未泯灭的童年记忆。
现代文艺的蓬勃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营口现代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学创作。营口本地的优秀作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营口的城市风貌、人物故事以及时代变迁。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崭露头角,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为营口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文学创作,营口的音乐、舞蹈等现代文艺形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及歌舞作品,创作者们将营口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融入其中,让受众在欣赏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同时,文化场馆不定期引进优秀剧目、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也为提高群众艺术素养、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营口的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将盖州皮影戏的唱腔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新民乐作品。舞台之上,采用现代的灯光、舞美技术,让传统文艺的表演更加精彩生动。举着云台的年轻创作者们将皮影表演剪辑成短视频,收获百万点赞。当皮影戏的竹签遇见触控笔,当渔家号子的旋律融入R&B,这座城市的文艺基因正在完成一场优雅的进化。
从传统的盖州皮影戏到现代的文学、音乐及舞蹈,每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和创新都凝聚着营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未来,营口的文艺事业将继续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这座城市增添无限的魅力。
END
少即是多
简单也是一种美
关注我们
营口文艺
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光
传统文艺的深厚根基
营口文艺发展源远流长,传统文艺形式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营口盖州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唱腔、精美的皮影造型和生动的表演,成为了营口文艺的一张亮丽名片。追溯盖州皮影戏的历史,能发现它早在清代就已在营口地区广泛流传。当时,盖州地区商业繁荣,各地文化在此交融,皮影戏也随之传入并迅速发展。老艺人们走街串巷,搭起皮影戏台,牛皮制成的影人在灯光下舞动,演绎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那独特的“呵嗨腔”,高亢激昂,穿透了岁月的风雨,回荡在营口的大街小巷。
在过去,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营口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闲时节,村里会请皮影戏班子来演出,男女老少早早地搬着凳子来到场地,等待着那一场光影盛宴。孩子们在台下兴奋地看着皮影人物的打斗,大人们则沉浸在曲折的剧情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盖州皮影戏见证了营口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营口人的记忆。
码头文化孕育的律动萌芽
营口因港而兴,百年前,随着港口贸易的繁荣,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船汇聚于此。码头工人忙碌的身影中,一种质朴而充满力量的律动悄然萌生。搬运货物时整齐划一的号子声,配合着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成为了营口早期舞蹈雏形。这些动作虽简单,却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与对劳动的敬畏,是劳动人民在平凡日子里创造的独特艺术表达。
彼时,营口的民间节庆活动也为舞蹈发展提供了土壤。每逢庙会、春节等重要节日,街头巷尾便热闹起来。传统的秧歌队伍穿梭其中,舞者们身着鲜艳服饰,手持彩扇、手帕,步伐灵动多变,扭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秧歌动作中的“十字步”“颤步”等,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老一辈的营口人回忆起儿时观看秧歌表演的场景,眼中仍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些欢快的节奏和热闹的氛围,成为了他们从未泯灭的童年记忆。
现代文艺的蓬勃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营口现代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学创作。营口本地的优秀作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营口的城市风貌、人物故事以及时代变迁。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他们用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营口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营口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在各类文学刊物上频繁亮相,展现出营口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
除文学创作,营口的音乐、舞蹈等现代文艺形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及歌舞作品,创作者们将营口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融入其中,让受众在欣赏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同时,文化场馆不定期引进优秀剧目、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也为提高群众艺术素养、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传统的盖州皮影戏到现代的文学、音乐及舞蹈,每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和创新都凝聚着营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营口的文艺事业将继续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这座城市增添无限的魅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