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医药领域,传统制药的流程一般是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上市,这个过程需要10~15年,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成功率却很低。
在生物医药领域,传统制药的流程一般是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上市,这个过程需要10~15年,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成功率却很低。
在AI加持下,生物医药产业或将迎来一波AI制药创新创业潮。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有企业持续关注并不断探索AI在创新药物发现及优化上的应用:
小分子数据库方面,依托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小分子创新药智能化中试研发平台;
多肽数据库方面,依托成都佩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搭建了动物毒液多肽中试平台。
2025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不仅极大加快了AI药物开发的过程,还大幅降低了应用AI技术的成本,极大促进了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但DeepSeek暂时还无法直接用于靶点的发现、分子的生成,不过潜力很大,不少企业在做相关探索。
佩德生物董事长容明强教授介绍到,目前DeepSeek可以赋能药物临床阶段的研发,比如提高撰写临床试验报告效率等,在药物发现阶段,大部分药企仍在使用垂类模型。
但不管使用垂类模型还是DeepSeek,AI药企更倾向采用天然分子库筛选药物,而非由AI全新生成药物分子。
容明强教授指出:
目前AI制药大部分进入临床的管线都属于由AI技术筛选的天然分子,完全由AI生成的分子少之又少。
这是因为,虽然AI技术能设计出在大自然中不存在药物分子,但AI制药仍处于早期阶段,大多数AI设计的药物分子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
同时,基于天然产物的AI药物要比纯AI生成的药物更能获得审批方面的优势,隐性成本更低,因此更受AI药企青睐。
佩德生物,这家刚刚成立4周年的公司,从2022年便开始建立天然多肽分子库。
佩德生物吸引来自天然活性多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的高端人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物种资源覆盖最全面的、高活性多肽最多的动物毒液多肽库,库中采集了近3000个物种,多肽序列超过1.3亿条,高质量多肽实体库超过1万个。
依托动物毒液多肽库开发多肽药物流程
其物技术研发路线的灵感来源于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的BT+IT结合多肽开发技术,自研与合作开发十余个药物管线,其中已有一条管线获得IND批件并进入临床阶段,初步验证了采用AI技术发现全新靶点并从天然多肽分子库中筛选药物开发的可行性。
后续,佩德生物计划依托天然多肽分子库赋能更多AI制药企业,以促进多肽药物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可帮助AI药企进一步将药物前期开发时间从近一年缩短至数月。
“多肽药物比蛋白质药物稳定,但比小分子药物易分解。不谈数据存储成本,单说维持一定规模的多肽实体样本库,开支就不小。佩德能够维持天然多肽分子库并进一步做大做强,离不开成都的大力支持”,容明强教授感叹。
佩德生物依托天然多肽分子库搭建了动物毒液多肽中试平台,并于去年底通过公示,进入实质运营阶段。
该中试平台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专注于依托亿级数据规模的动物毒液多肽库开发多肽创新药,通过规模化采集全国各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多肽研究提供丰富的毒液样本,并挖掘各类毒液中的多种高活性多肽,有力支持新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佩德动物毒液多肽中试平台
中试平台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要素”,正在成为成都践行“立园满园”行动的重要抓手。
2025年成都市政府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综合性、专业化的中试服务体系,打造“中试+”成果转化服务生态,建强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新建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0个以上。
前不久,《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围绕“建设中试平台、提升中试服务、完善中试生态、塑造中试品牌”等核心内容,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
这些举措旨在推动成都打造西部地区的中试中心,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成都多肽药物制造能力很强,但做多肽原研药的企业不多。政府希望通过我们中试平台,吸引一批做多肽创新药企在成都聚集,助力实现‘企业满园’,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容明强教授表示,“站在做企业的立场,我们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佩德生物能快速成长为天府国际生物城的‘镇园之宝’!”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