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双江出生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十日,截止二零二五年,他的年龄为八十六岁。这么大年龄了,他还登台献唱,自然是引人注目。
李双江八十六岁了还在登台献唱,在网上引发热议。
而我梦野艳齐关注李双江不仅仅是在时下,他的演唱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而我近日把目光转向他,则在于一个朋友把他登台献唱的近期视频推荐给了我,我看后感慨万千。
李双江出生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十日,截止二零二五年,他的年龄为八十六岁。这么大年龄了,他还登台献唱,自然是引人注目。
而他的演唱水平在华语乐坛到底处于一种什么地位?
网上正有人拿他与时下正红火的刀郎进行比较。
请看网上两位知名博主发表的高论。
首先,请您先来看知名博主王子汝成的见解——
今天,我就从纯艺术的角度,来比一比两个版本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哪个更优秀?
作为李双江的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作品算是他确立了话语权的一首作品。
刀郎的这个版本首先在编曲上给足了心思,这一首歌的旋律线是非常明亮的。
在李双江的版本中,我们听到的都是男高音的技巧,可是对我个人而言,我的听感总有一种美声唱法,对山歌的嫁接感有很大的违和感,一听都是技巧,而且生怕别人听不清这个技巧。
但是刀郎的版本我觉得更符合山歌响起的定义。刀郎版本一张嘴,我觉得才是小小竹排之前的版本,总感觉竹排上面还插着一杆王旗。
从唱的角度,这首歌最能体现李双江引以为傲的金属芯的高音。
虽然两位演唱者一个现在八十多了,一个现在五十多,其实都不是吃机能饭的年纪了。
但是这首歌的听感我,更喜欢刀郎的民俗唱法,可以不高亢但是要松弛,可以不炫技但是要深情。
而李老师唱的总觉得有股歌舞团的味,歌舞团铁饭碗的味道,盛什么都是一个味,就是那种老艺术家的脑球的味。
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刀郎在做什么,这些重新编曲的红色经典,刀郎给自己的任务是传承,要让零零后也能消化。
而老艺术家主要考虑的是快点进封神榜,00后喜欢什么他管不了,也不想管,实在不行就送出国。
老艺术家们怎么可能想到刀郎可以将主旋律叙事熬成一锅滚烫的瓦罐汤,让红星照耀的年轻人与竹排上的潘东子都能舀取精神养分?
李双江的版本就像是一个特定年代需要的精装样板房,看着都挺好,就是书架里的书和马桶都是假的,用不了。
刀郎解构了形式的外壳,提取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公约数。主流糟老们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文艺复兴从来不是复刻经典,而是像刀郎这样把《红星照我去战斗》锻造成照见未来的镜。
伟大的艺术家就像这传说中给人类带来火种的神仙,为我们留存未来的底片。
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一时的火爆与消沉都不算数,抻长了看音乐史的审判从不留情,他会把抱残守缺者钉在原地。创新者用心血耕耘的作品一定会如刀郎所愿,至少维持50年以上的影响力。
真正的艺术永生从来不属于那些躺在功劳薄上的人,而属于永远在路上的深入人心的艺术家。
接下来,您再看另一位知名博主帮主说的见解——
瑕疵是故意,失真是故意,只是为了真实。
清新脱俗的解读,不怕老歌会过时,就怕撞衫变碰瓷。
你刀哥大量翻唱经典红歌可以理解成是他自己骨子里的情怀,也可以理解成是迎合精准用户的情怀。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家玩得嗨就好。
我真觉得没什么问题,你要抹去商业性质套上什么家国情怀的光环,给点传承红色经典的使命倒也罢了。只是在沾着口水清点票房收入时,心中是不是该感激一下这些经典歌曲的原唱?是他们在四五十年前种下的情怀,你才有机会把他们唤醒,顺便把钱赚了。
这位倒好,非得把播种人除之而后快,这忘恩负义的骂名要是翻转过来落到你刀哥头上就不好了吧?
我想说的是,想提溜人,你完全可以照着排行榜从上往下一个一个提溜。
那些当红歌星也够你提溜一阵子了,何必专跟老年人过不去?
眼前这遍地垃圾还不够你吃吗?莫非你就偏好嚼那樟脑球的味道?
对于上述言论,我不想做出评论。
对于李双江八十六岁了还活跃于华语乐坛,我梦野艳齐倒想说上两句。
一些人认为他的每月的退休金无法维持其家庭开销,所以需要接商演补贴家用。也有部分网友觉得李双江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希望将自己的艺术才华继续展现给观众,同时也能与观众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
我对上述两个观点都不想判定谁说的更为精准,我只是想说李双江二零二五年参加了二零二五诗意中国春节诗歌晚会,表演了独唱北京颂歌。从这一点来讲,他李双江可称得上宝刀不老,锐气犹存。
从过往情况来看,李双江也确实有过商演经历,如二零二一年初现身某县城参加商演,二零一五年应某公司邀请在其年会献唱等。
但对于这种事,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艺术角度,李双江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歌唱水平。他登台表演是对其艺术生涯的延续,能够让观众欣赏到他精湛的演唱技艺,也为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让年轻一代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从个人意愿角度,显然他对舞台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眷恋。舞台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所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商演继续活跃在舞台上是他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保持生活充实的一种方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免存在一定的经济因素考量。
虽然他有退休金,但由于家庭开支等原因,需要通过商演增加收入,这又情有可原。
人老了,生活也需要金钱来支撑,对钱谁能有够?
而他的出演无疑会吸引一批喜欢怀旧的观众,为演出活动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和票房收益。
相关文化产业的老板邀请他,又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对此持以不屑,又只能是代表个人观点。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梦野艳齐。
来源:梦野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