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金穗 57岁“新农人”的田野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6:12 2

摘要:2025年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在高坪区长乐镇东庙子村田野上,联合收割机轰隆作响,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车斗,57岁的杨文平站在田埂上指挥机械,黝黑的脸庞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

2025年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在高坪区长乐镇东庙子村田野上,联合收割机轰隆作响,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车斗,57岁的杨文平站在田埂上指挥机械,黝黑的脸庞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

说起“种田”,杨文平不算“新手”,从1968年出生到13岁拜师学艺,他的童年就是在家门口的水田里度过。然而,年过半百、小有成就,杨文平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从头学种田,当起了正儿八经的“新农人”。在麦浪翻滚的田间,杨文平用另一种方式追逐“儿时的梦”。

半生积蓄押注 "金色麦田"
时间回到2022年底,彼时55岁的杨文平,是村子里小有名气的“成功人士”。从木工学徒一路干到家具厂老板,又转行承包建筑工程,用周围人的话说:“你赚这些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也够了。”接近年底,杨文平返乡翻修老房子,有了意外的发现。家门口支离破碎的小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田畴、田坎笔直,一片静待开垦的沃土。

此时,长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接近尾声,当地干部正在为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处奔走,渴望招引有能力、有见识、有魄力的人才返乡创业,杨文平也受到邀请。

儿时记忆浮上心头,绿油油的秧田、芬芳的麦香让他怀念,杨文平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乘着政策的东风回乡当一个“新农人”,既能圆儿时的梦,又能造福乡里。

2023年年初,不顾妻女反对,杨文平带着积蓄从城里搬回长乐镇东庙子村,首期流转800亩土地,开启了他的种粮之路。为了给全过程机械化打好基础,杨文平首先便自费100万元,购入3台挖掘机、1台旋耕机,昼夜不歇调地形、改土质。

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浇来冷水,他根据广告宣传购入的旋耕机,售价12万元,翻地时泥块却大如砖头,硕大的机器成了一台“铁砣砣”。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场猝不及防的赤麦病袭来,他种植的小麦直接减产近50%。

一直持反对态度的家人,却在这时给了他的莫大支持,女儿更是劝慰他与妻子,新农人、新农业,必须要学技术、用巧劲儿。杨文平与妻子两人开始了求学路,德阳市、绵阳市、渠县、大竹县、西充县……大大小小的农业大市、农业大县,只要有时间两人便开车出门,蹲守在别家的农田里,观察跑的是什么型号的机器、分析别人种养的优缺点,手机里存满农机的照片。

从 "单打独斗" 到 "共富蓝图"

2024年6月,杨文平聘请相关公司前来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却发现喷药后部分稻田仍发生了稻瘟病。

来不及心痛损失,杨文平根据学到的经验,迅速采购2台农业无人机及配套轻卡,又多方联系飞手临时组建起一支自己的无人机飞防队伍,对稻田进行补救飞防。那段时间,杨文平带着团队反复试验药剂配比、飞行高度等,最终稳住了水稻产量。

经此一役,杨文平说,他深刻意识到,农业的核心技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开出8000到9000元一个月的工资,组建起一支8人的专业团队,主要负责农机调度、飞防作业等关键环节。农机手带班组长阳志就是长乐镇本地人,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雷打不动每个月6号发工资,和城里上班族一个待遇!”

走进杨文平技术团队打造的流水线育秧中心,一排排秧盘排列整齐,绿油油的秧苗格外喜人。这个占地9亩的育秧中心能满足1200亩大田用苗,是杨文平把科学种田、技术种田思想落到实处的真实写照。在育秧中心不远处,一座占地2亩的烘干房即将投用,杨文平说,烘干房总投资170万元,还得到了政府给予的45万元补贴,专门解决阴雨天粮食烘干难的问题。

2025年,有了前面两年积累的经验,杨文平的种植之路也顺利得多。他将1200亩农田分成4个地块,搞起了自己的“实验田”,宜麦8号抗倒伏性强、科成麦6号穗粒数多、科成麦4号耐旱性突出、蜀麦133号则兼具早熟特性,好通过对比试验筛选最适合本地的品种。

“你看,同一农田划分四区,播种、施肥、灌溉全流程记录,就能知道哪种最适合我们了。”杨文平向记者展示他的手机备忘录,上面每个品种的抽穗期、病虫害发病等一一记录在册。他说,经过初步测算,宜麦8号亩产近900斤,他打算做成明年的主推品种。

站在刚收割完的麦田边远眺,成群白鹭正在轻盈地盘旋,寻找食物的踪迹。杨文平指着远处的旋耕机、挖掘机介绍,“现在还不能歇,小麦收割的同时,我们的旋耕机、挖掘机已经同步下地,旋耕土地、修复田埂缺口,这样我们很快就可以把育秧中心的秧苗栽插过来,不耽误农时。”

“农业回报周期长,现在我刚摸到盈亏平衡点,希望明年可以开始盈利。”搓搓手中饱满的麦穗,杨文平提起他2026年的计划,要采购1台精播机,要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彻底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作业。“这样的好处,一是我每亩种植成本可以降低到700元以下,二是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到我这里务工,最好务工人次能够翻个番,把更多留守的老年人带动起来。”

远处,旋耕机翻起的新土泛着油光,在这片高标准农田里,一个57岁的新农人,正用双手写下不一样的种粮故事。

全媒体记者 刘维

来源:云上高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