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乌当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罗登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54 1

摘要:罗登宜,男,布依族,1956年2月生,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乌当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2016年退休。作为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党史学会会员,他集作家、史学家、艺术家于一身,以“老有所为”的信念扎根乡土,用笔墨、情怀与担当书写了一名退休干

罗登宜,男,布依族,1956年2月生,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乌当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2016年退休。作为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党史学会会员,他集作家、史学家、艺术家于一身,以“老有所为”的信念扎根乡土,用笔墨、情怀与担当书写了一名退休干部的文化传承答卷。

笔耕不辍修史志,留住乡愁筑文脉

罗登宜同志以“为历史存真,为时代立传”为己任,退休后持续深耕地方志编纂工作。他走遍乌当区所有村落,采集口述历史资料20余万字,参与《乌当区组织史》《三线建设在乌当》《乌当区志》等编辑,主编《朱昌文化古镇》《樱桃之乡 人文下坝》等著作十余部,累计撰稿超50万字。其中,《下坝镇普渡桥落成志喜碑考略》一文复原明代古驿道图谱,推动普渡桥遗址列入市级文保;《乌当区脱贫攻坚志稿》系统梳理乌当区脱贫攻坚脉络,成为贵阳地方志稿典范。他更将视野延伸至全省,为《贵阳市志》《贵阳市百科全书》《毕节党史》《瓮安文史》《惠水文史》等撰稿,用严谨笔触串联起贵州历史文化的“基因链”。2023年,他义务为乌当区百宜镇罗广村撰写3万余字村志稿,挖掘“红军桥”“红军亭”等红色遗迹,让乡土记忆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初心不改传薪火,红色笔锋育新人

作为乌当红色历史的“解码者”,罗登宜同志撰写的《红军长征“佯攻贵阳”的来龙去脉》《中央红军强渡宋家渡》等30余篇红色研究文章,在《贵州政协报》《贵阳党史》等刊发,其中多篇入选《贵阳地名中的红色故事》。他主编的《百年初心 乌当印记——红色文化读本》,成为乌当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他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书写者,更是传播者。作为乌当区委宣讲团成员,他深入机关、乡镇开展党史、红色文化宣讲9场,以“红军长征过乌当”“沙陀剧社抗日山歌剧”“贵阳中学党支部的抗日救亡活动”等主题讲述本土红色故事,让历史照进现实。在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百宜烈士陵园展陈评审中,他提出“以物证史、以情动人”理念,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

书香润泽乡土情,艺术赋能兴文化

为破解乡村文化“贫血症”,罗登宜同志捐出毕生藏书,腾出自家院落创办“书香苑”农家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他累计投入资金近万元用于购置图书1000余册,涵盖地方史志、红色经典、农技知识、文学、历史、书法、美术等类别,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他说:“书籍是种子,书屋是土壤,要让文化的根系扎进乡土深处。”他的书屋不仅陈列其创作的100余件书法、绘画、根雕作品,更化身“文化展馆”,不定期举办读书会和文化讲座,开展文艺交流,年均接待游客200余人次,成为乌当区百宜镇的文化地标,为乌当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向乌当区图书馆、乌当中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等单位,捐赠个人著作《情系山乡》《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水东文化探寻》等300余册,惠及学生群众2000余人。

银发未敢忘忧国,赤子情怀映晚晴

“何其有幸生于盛世,唯以寸心报党恩。”罗登宜同志常以此言自勉。他的书桌上,台灯常伴星月,照亮《乌当红色记忆》修订稿,也映照着一位老党员的文化初心。他常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守住它们就是守住民族的未来。”从夜郎文化、水东文化、长征文化、屯堡文化史料的钩沉到农家书屋的灯火,从红色故事的宣讲到乡土教育的深耕,他以“文化守夜人”的姿态,在乌当大地书写了“退休不褪色”的时代注脚。这份执着,恰如他参与修编的史志——既承载历史厚度,更焕发时代光华。

以史笔为犁,深耕文化沃土;以红心为炬,照亮精神传承;以书屋为舟,助推乡村振兴。罗登宜同志用退休岁月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赤子情怀和文化担当,为乌当区文化传承与精神铸魂树立了不朽丰碑,为新时代老干部树立了“银发生辉”的标杆。

乌当区委老干部局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凌洁

三审 陈乾熙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