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澳大利亚的稀土企业亚莱纳斯公司突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他们位于马来西亚的工厂已经成功生产出了氧化镝,并且已经成功投产。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全球稀土资源的主导者,不仅资源众多,还掌握着稀土加工的核心科技。
但在最近,来自澳大利亚的稀土企业亚莱纳斯公司却突然宣布,他们在马来西亚成功建立了一所稀土工厂。
不仅已经成功投产,还能迅速为欧美地区提供中国之外的选择。
消息传出后,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难道中国的稀土专利真的就被此打破了吗?
5月18日,澳大利亚的稀土企业亚莱纳斯公司突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他们位于马来西亚的工厂已经成功生产出了氧化镝,并且已经成功投产。
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稀土商业化的分离和生产,更意味着这家澳大利亚的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之外首个能商业生产稀土的外国企业。
消息传出后,稀土全球供应链的神经瞬间紧绷,因为这个被中国掌控了三十年的战略领域,首次出现了能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境外企业,这对中国很世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要理解澳大利亚企业这场突破的含金量,就必须要直面稀土分离的技术天堑。
想要将含有17种元素的稀土矿转化为高纯度单质氧化物,需要突破三大难关:复杂化学流程控制、放射性废料处理、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
中国在历经三十年技术迭代,才逐渐形成了覆盖萃取剂配方、工艺参数、环保处理的全套专利体系,这也是为何日本曾耗资数千亿日元研发,却最终仍难突破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
而这家澳大利亚企业为何能成功突破呢?因为莱纳斯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破解了重稀土分离的"密码本"。
他们通过逆向工程获得关键工艺参数,结合西澳矿山的特殊矿石成分,其马来西亚工厂成功将镝元素提纯至99.9%的工业级标准。
但细究其技术路线,仍可见中国专利体系的影子——采用串级萃取工艺,使用与中国相似的P507萃取剂体系,这种技术路径虽然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也埋下了潜在的知识产权争议。
莱纳斯的突围绝非孤立事件,背后是美欧精心设计的战略棋局,自2023年美国《国防生产法案》将稀土纳入战略储备,西方就一直在加速构建"双轨制"供应链。
数据显示,美国能源部已向莱纳斯注资2.58亿美元,用于建设德州分离工厂;欧盟则承诺对每吨非中国产稀土提供3000欧元补贴。
这种"政治订单+财政补贴"的模式,正在强行催熟第二供应链。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工厂的地理选址更是暗藏玄机,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既可利用东南亚廉价劳动力,又能规避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更关键的是,其矿石原料来自西澳韦尔德山矿区——这个全球储量第二的稀土矿,将为他们提供能支撑年产5万吨稀土氧化物的产能。
这种"澳洲采矿+东盟加工"的产业链布局,正在形成对中国"采矿-分离-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的镜像复制。
但是在欧美国家看来这一振奋人心的公告背后,产能数据却透露出了另一番景象。
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规划年产镝50吨、铽20吨,这只相当于中国赣州某中型分离厂单条生产线的产能,而中国目前拥有37家持证分离企业,重稀土年产能超过3000吨。
更残酷的现实是:莱纳斯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轻稀土产量同比下降12%,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83天,更是暴露出了他们技术转化过程中的效率瓶颈。
环保问题对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来说同样严重,马来西亚关丹居民持续抗议工厂放射性废料处理问题,一度迫使莱纳斯将原定2024年底投产计划推迟半年。
反观中国,通过离子型稀土绿色开采技术,已将每吨稀土开采的植被破坏率降低至0.5平方米,废水回用率达到98%,这种技术代差也正在形成新的竞争维度。
面对外部挑战,中国稀土产业也正在逐渐升级,构筑起了科技、资源、规则的三重防线。
在科技层面,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最新研发的"离子迁移-晶格重构"技术,可将分离效率提升40%;资源端,江西、内蒙古的稀土资源整合已形成南北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而在规则方面,新修订的《稀土管理条例》将技术出口管制扩展至18项关键工艺,这些举措正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但中国真正的杀手锏却并不在这里面,而是在于全要素成本的控制。
中国稀土企业通过"矿山-分离-磁材"垂直整合模式,能将钕铁硼磁材生产成本控制在每公斤35美元,而海外企业因产业链断裂,成本高达58美元。
这种系统性优势,使得即使莱纳斯虽然突破了分离技术,其下游应用端仍受制于中国磁材产能,因为目前全球87%的稀土永磁材料仍产自中国。
如今的局势正逼近关键转折点,莱纳斯的突破虽未动摇中国根基,却撕开了技术垄断的口子。
美欧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计划到2027年将非中国稀土供应占比提升至30%,这需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7%,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但中国也面临两难选择:过度收紧出口将加速供应链外迁,放任自流则可能导致技术扩散。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真正的胜负手可能来自技术跃迁,中国已在稀土替代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宁波材料所开发的铁镍基永磁体性能接近钕铁硼水平。
若这类技术实现产业化,当前围绕稀土资源的争夺或将演变为材料革命的竞赛,届时,全球产业链的洗牌将超出所有人预期。
当莱纳斯的机器在马来西亚轰然启动,这场稀土战争的剧本才翻开第一章,中国手握资源、技术、市场三张王牌,但美欧的合纵连横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接下来的三年,将见证三大关键较量:技术扩散与反制的攻防战、环保标准与成本的平衡战、新材料革命的抢跑战。
每一个变量都可能成为颠覆棋局的力量,而最终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某间实验室未公开的专利文件里。
澳洲稀土商莱纳斯实现首批重稀土生产_财经频道_证券之星
来源:董雯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