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爱因斯坦助手,放弃美国高薪归国,却扫了20年厕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6:18 2

摘要:说到束星北,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在物理学圈子里,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家伙早年跟爱因斯坦有过交集,在美国和欧洲顶尖学府混过,还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跑回中国想干一番事业。可惜,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后半辈子居然被安排去扫厕所,整整20年。这人生,

说到束星北,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在物理学圈子里,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家伙早年跟爱因斯坦有过交集,在美国和欧洲顶尖学府混过,还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跑回中国想干一番事业。可惜,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后半辈子居然被安排去扫厕所,整整20年。这人生,真是让人既佩服又觉得心酸。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出生在江苏扬州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家里条件还不错,算得上书香门第。他爸束曰璐是个有学问的人,清末当过参领,后来在民国水利局混了个主事,还给张謇的企业当过高管。

妈郭氏是个硬脾气的老太太,发现老公纳妾后,二话不说带着小束星北离家出走,投奔姨妈去了。这事儿对束星北影响挺大,小小年纪就得学着自己扛事儿,性格也变得倔强又独立。

1913年,他进了家乡的魏氏私塾,开始读书识字。1916年,转到江都县大桥镇小学,后来又上了泰州明德中学和镇江润州中学。别看他年纪小,脑子可好使,尤其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成绩一直是拔尖的。

1924年,17岁的他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没待多久就转到山东齐鲁大学物理系。那时候,他已经迷上了物理学,把爱因斯坦当偶像,天天琢磨着怎么能跟这位大神学两手。

19岁那年,束星北跟家里摊牌,说要去美国留学。他爸挺支持,觉得这小子有出息。1926年,他揣着梦想自费去了美国,先在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念书,后来又转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了没多久,他胆子更大了,直接带着自己写的两篇论文跑去德国柏林找爱因斯坦。

那年是1927年,他才20岁出头。爱因斯坦看了他的论文,问了几个问题,想试试这年轻人的斤两。束星北不慌不忙,回答得头头是道,最后还真被爱因斯坦看上,留下来当了研究助手。

不过,这“助手”的身份后来有点争议。有人说他是正式助手,帮爱因斯坦研究统一场论;也有人觉得他就是跟爱因斯坦聊了几次天,算不上正儿八经的职位。不管咋样,这段经历对他来说绝对是人生高光。在柏林那几个月,他跟爱因斯坦讨论引力和电磁力的统一,虽然没搞出啥大成果,但眼界和思路都开阔了不少。

1928年,爱因斯坦建议他去英国深造。他就跑去剑桥大学,跟着大名鼎鼎的保罗·狄拉克搞量子力学研究。据说还参与了狄拉克方程的推导,这可是物理学界的里程碑成果。到了1931年,他妈写信催他回国,加上自己也觉得祖国需要他,就收拾行李回了上海,顺便跟葛楚华女士结了婚,开始在国内闯荡。

束星北回国后,先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教书,后来去了浙江大学。他教物理特别有自己的一套,不喜欢照本宣科,总拿实际例子讲得深入浅出,还鼓励学生质疑他,甚至当众指出他的错。

学生们都喜欢他这股劲儿,觉得他不像个死板的教授,倒更像个带你探索世界的大哥。他教出来的学生里,后来出了好几个大牛,比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还有“两弹一星”的功臣程开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束星北坐不住了,把研究方向转到武器开发上。到了1945年,他搞出了中国第一部雷达装置。这玩意儿在抗战后期帮了大忙,能探测日本飞机的动向,让中国军队多少有了点还手之力。他自己说过,这不是为了啥名利,就是想为国家尽份力。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950年代,国内形势变了,束星北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他这人性格太直,不会来事儿。1952年,好朋友王淦昌邀请他去中科院工作,他没去,反而跑去山东大学教书。

同年,他在一次讲座上当众指出物理学家王竹溪的错误,拿起粉笔在讲台上讲了40分钟,完全不给人家面子。这事儿彻底得罪了学校领导,大家都觉得他太傲,不好相处。

到了1955年,有人给他扣了个“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他被停职调查。1958年,直接被开除公职,然后被安排去扫厕所。这一下,从物理学教授变成了清洁工,落差之大可想而知。从这年开始,他扫了整整20年的厕所,直到1978年才翻身。

扫厕所的日子可不好过。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得提着水桶去干活。厕所里那味儿,能熏得人头晕,但他只能硬着头皮上。拖地、刷便池,干完一身汗,衣服上还沾着脏水。学生路过时,有人认出他,低声议论:“这不是束教授吗?咋干这个了?”他不吭声,低头干自己的活儿。

但这20年,他没把自己彻底放弃。晚上回到宿舍,他就点着小台灯,趴在破桌上写写算算,继续研究相对论。他还修过学校坏掉的脑电图机,自己动手摆弄线路,最后还真修好了,让医学界的人都挺惊讶。有时候,他也会偷偷教学生几招,讲讲物理知识,虽然没讲台也没黑板,但那股热情一点没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天他正在厕所边扫地,广播里传出消息,他手里的扫帚掉了,眼泪哗哗往下流。他为国家高兴,可也为自己没机会参与觉得遗憾。据说那天他仰头笑了好久,笑声在校园里回荡,路人都忍不住看他。

1972年,李政道回国探访,跟周恩来总理聊起束星北,说这么个天才还在扫厕所,太可惜了。这话传出去,上头终于开始关注他。1978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把他请去当研究员。71岁的他,身体已经很差,肺气肿让他喘气都费劲,但他还是带着氧气袋去上课,讲海洋动力学,学生们都说他讲得带劲儿。

1979年,中国要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得算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时限。这任务忒难,没人敢接。有人推荐束星北,他二话不说接下来,在小办公室里埋头算了好几天,最后交出的数据准得让人挑不出毛病。项目负责人直呼这老头真牛。

可惜,命运还是没给他太多好日子。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因为肺气肿在青岛去世,77岁。临死前,他嘱咐子女把遗体捐给医院做研究。可医院那会儿正乱着,没人管这事儿。半年后,遗体没法用了,两个学生奉命处理,嫌路远,直接把他埋在学校操场双杠底下。这结局,真是让人叹口气。

束星北小时候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私塾里学四书五经,他老觉得没意思,总缠着先生问天上星星为啥会动。到了小学,他开始接触算术和自然课,成绩好得让老师都夸。后来中学转了好几所学校,每次都能很快适应,数学和物理一直是他的强项。1924年考上之江大学后,他发现国内的物理教育还挺落后,就动了出国的念头。

在美国那几年,他过得一点不轻松。自费留学,钱得自己攒,学费贵得要命,他还得打工补贴。到了柏林找爱因斯坦时,他兜里也没多少钱,住的是便宜旅馆,吃的是最简单的面包。可他一点不觉得苦,见到爱因斯坦那天,他激动得一宿没睡着。后来在剑桥跟狄拉克混,他也是没日没夜地钻研,连吃饭都顾不上。那时候的他,满脑子都是物理公式和未来的梦想。

在浙江大学教书时,束星北的名声传得挺远。他的课不光学生爱听,连外校的老师都跑来蹭。他有个习惯,每次讲完理论,总要问一句:“你们谁能证明我错了?”要是学生真找出了问题,他也不恼,反而夸人家有脑子。李政道后来回忆,说束老师教的东西扎实,连最复杂的概念都能讲得明明白白。

抗战时,他搞雷达那会儿,真是拼了命。实验室条件差得不行,设备都是东拼西凑的,他带着几个学生没日没夜地试,日军飞机天天飞过头顶,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可他硬是咬牙挺下来了,雷达弄出来那天,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扫厕所那20年,他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早上五点多起床,干到中午,下午再干一轮,晚上才能歇。学校给他的宿舍是个小单间,桌子都快散架了,但他还是收拾得干干净净。研究相对论时,他没啥好纸,用的是学生扔掉的作业本背面,手指头因为老攥笔起了茧。

修脑电图机那次,他花了整整一个月。零件不够,他就从废品堆里淘,晚上蹲在地上摆弄,弄得满手油污。机器修好后,他没跟谁炫耀,低调得不行,但医学系的老师知道后,都跑来跟他道谢。

1978年去海洋研究所时,他身体已经垮得不行。讲课得靠氧气袋撑着,有时候讲到一半喘不上气,就停下来缓一缓。可他从不喊累,学生问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那次算导弹数据,他办公室里连个像样的椅子都没有,他就坐个小板凳,桌上堆满了草稿纸,手指头按计算器按到发麻。

他去世前几天,还跟子女聊过,说自己这辈子没啥遗憾,就是没多为国家做点事儿。遗体捐献的事,他是真心想做贡献,可惜最后没成,也算个意难平。

束星北这辈子,太不寻常了。从跟爱因斯坦做研究,到回国搞雷达,再到扫20年厕所,最后还能为导弹出力,他的经历就像一部大起大落的小说。他是个真科学家,脑子好使,心也热乎,可惜赶上了乱糟糟的年代,吃了不少苦。他的学生李政道、程开甲后来都干出了大事业,也算接了他的棒。

说实话,他没得到该有的荣誉,但他的贡献实打实摆在那儿。这人命苦,可精神不垮,值得咱们记住。谁说扫厕所就不能是天才呢?束星北用他的20年,证明了这一点。

来源:小盒才露煎煎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