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碳约束下的突围:石化行业如何破局碳双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16:52 2

摘要: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型。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和碳减排机制朝着精准化、系统化方向大步迈进,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制度根基。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石化化工行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突围?在4月29日举行2025石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型。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和碳减排机制朝着精准化、系统化方向大步迈进,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制度根基。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石化化工行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突围?在4月29日举行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双碳与绿色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们给出了答案。

*本文刊登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第5期*

战略转型

从能耗双控迈向碳排放双控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成为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

双碳与绿色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符冠云介绍说,“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猛。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消费激增的同时,传统煤炭消费也显著回升。同时,随着石化化工行业产业升级进程持续推进,能源使用方式正从燃料向原料持续转变。

谈及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向的原因,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符冠云谈到,“若仍沿用能耗双控逻辑来限制总量,煤炭和新能源可能会同时受限,这显然与时代发展和能源转型的趋势背道而驰。而且,能耗双控是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也会限制原料用能,进而阻碍产业升级。”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传统高碳行业,石化化工行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符冠云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时表示,在碳排放双控背景下,我国石化化工行业低碳转型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基本面持续向好。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新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二是承压期渐近尾声当前,乙烯、丙烯、PX等主要产品自给率已基本达到合理水平,行业从超高速增长转向稳步增长,为低碳转型创造了条件。三是硬约束日益临近。为实现2030年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0%~65%的碳减排目标,全国及工业领域将迎来较为严格的碳排放双控目标约束,石化化工行业目标同样趋严。四是多手段先行先试。石化化工行业聚集了原料用能、高温热等诸多减排难点,且设备投资锁定期长,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俯瞰绿色工厂——中海化学富岛有限公司

制度协同

碳市场与双控制度联动发力

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我国绿色转型的制度框架已迈入精细化、专业化阶段。在此背景下,碳排放双控制度与全国碳市场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前段时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在经历七年暂停后于2024年1月重启,并于2025年3月完成首批项目签发,标志着我国碳市场进入“强制+自愿”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本次论坛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创新业务部总监韩翠莲在进行主旨报告时介绍说,CCER的运行机制是企业根据所属行业的控排目标及产品生产情况,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配额。“企业除购买配额外,还可购买部分‘温室气体减排量’(即CCER减排量,依据《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规定)”。韩翠莲向记者表示。

谈及具体到石化、化工行业,哪些低碳技术可通过CCER项目实现经济价值,韩翠莲表示,从碳资产开发角度,可将石化、化工行业减排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能改造(如绿色照明)和非二氧化碳气体回收(石油石化行业常见的甲烷、氧化亚氮等直接排放)。这类技术并非不能开发CCER项目,而是无需开发,通过配额履约即可实现经济价值。

第二类是避免温室气体排放(零排放),典型如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等)和制冷剂替代。目前常规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电、光伏)已成熟,不再具备CCER开发的先进性,但光热、海上风电等仍处于技术示范阶段,需碳市场资金支持,可谨慎评估开发潜力。

第三类是可再生能源延伸利用,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例,用绿氢替代传统工艺(如蓝氢),可作为CCER减排项目。

韩翠莲还指出,石油石化行业独具优势的生物替代技术值得重点关注。生物基材料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若转化为非燃料产品(如生物基塑料),碳将长期固定在产品中,形成“负碳效应”,属于富碳技术,是碳市场重点支持方向,也是行业转型的关键领域。此外,基于自然的“增汇技术”(如造林、森林经营等)同样具有碳汇开发潜力。

图为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绿色厂区

节能路径

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石化化工行业过剩的大宗通用产品增长放缓,而与新兴产业贴合、关乎民生改进的新型材料增长较快。这要求企业立足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

从具体路径来看,新能源与绿色化工的融合发展为行业开辟了全新增长空间。符冠云表示,近年来,绿色氢氨醇项目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备受关注,国际机构也看好其前景。但需注意,在供给充足的前提下,研判有效需求至关重要。若缺乏有效需求,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绿色产品也需与传统“灰色产品”竞争性价比,这一点需高度关注。

“传统煤化工或天然气制氢项目,全流程产能配置固定且匹配度高。但风光制氢受上游风光资源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影响,存在‘头大尾小’的特性。”本次论坛上,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全伟特别围绕风光制氢氨醇技术进行了交流。

此外,电气化是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艺室副主任张晶表示,供热占工业碳排放60%以上,推动工业电气化、用绿电/绿氢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石化化工行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路径。我国电气化发展总体处于中期阶段,工业用电终端用能比重与整体电气化率基本一致,约为26.2%。但黑色金属、建材、化工、有色金属4个重点排放行业平均电气化率仅17.8%,其中化工行业为15.9%,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赵晓飞)

受篇幅限制,本文有删减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