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成功!斩获17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7:09 2

摘要:此次“挑战杯”赛事作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共吸引全省161所高校的3.6万件参赛作品参加竞逐,参赛高校数、作品数及参与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5月19日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

我校项目获特等奖3项

一等奖5项

二等奖3项

三等奖6项

我校参赛团队

此次“挑战杯”赛事作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共吸引全省161所高校的3.6万件参赛作品参加竞逐,参赛高校数、作品数及参与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赛事覆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别,并首次增设肇庆“百千万工程”专项赛,推动学术科创与城乡融合发展深度融合。

比赛现场

自2024年12月启动校赛以来,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共吸引1000余名学生、318名指导教师参与。经过初审盲评、决赛路演层层比拼,共有17个项目进入省赛。

具体名单

特等奖团队介绍

纳米新药介导铜死亡增强CAR-T细胞骨肉瘤疗效的研究

负责人:马丁尚言

指导老师:陆遥、陈洁丽

团队成员:高芷菲、劳琳、熊嘉颖

项目简介:针对骨肉瘤传统治疗复发率高、CAR-T细胞疗法因肿瘤微环境抑制及PD-L1等免疫抑制性检查点过表达难以奏效的临床难题,本项目旨在解析骨肉瘤中铜代谢与免疫反应联合的可能,探究铜死亡与PD-L1的关联性,开发靶向递送铜离子载体Elesclomo 1-Cu与PD-L1抑制剂的tFNAs/aPD-L1@EC纳米药物并联合 CAR-T疗法,以提升骨肉瘤治疗的临床转化潜力。实验表明,tFNAs/aPD-L1@EC纳米药物通过诱导铜死亡并抑制PD-L1表达,显著增强CAR-T细胞对骨肉瘤的杀伤效果,为免疫代谢协同治疗提供新策略。研究首次解析铜死亡与PD-L1的协同机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果投稿Cell子刊《Cell Biomaterials》

骨再生新策略:血管化牙龈干细胞球

负责人:王锐杰

指导老师:容明灯、刘宇山、郑潇

团队成员:方凌峰、陈洁、胡冰涛、黄政杰、林煜森、文淑仪、甘裕健、赵雅琦、梁怡韵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牙槽骨再生的临床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共培养技术的血管化牙龈干细胞球构建策略。创新性地将STRO1阳性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三维共培养,结合牙龈来源的脱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构建出具有成骨和成血管双重功能的干细胞球(GHS),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该干细胞球能够显著促进成骨分化和血管网络的形成,展现出优异的骨再生潜力。

团队在SCI期刊上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与3家生物医药公司开展合作,通过4项科企立项,开发了基于GHS的牙龈类器官,筛选并生产多款功效型口腔日化品。该技术不仅为牙槽骨再生提供了微创、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还可应用于牙龈类器官模型构建领域,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与组织再生机制探究,展现了其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推广价值。

精准用药引领者——新型FCHA用于活细胞mRNA高灵敏成像的药效评估试剂盒

负责人:邹旗霞

指导老师:陈俊、谢宝平、陈金香

团队成员:董子彦、周怡、罗尹彤、骆家欣、黄诗诗、黄雪芳、彭斌

项目简介: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因治疗耐药性问题导致生存率显著下降。团队研发了“新型FCHA用于活细胞mRNA高灵敏成像的药效评估试剂盒”,旨在通过动态监测肿瘤细胞mRNA变化,实现24小时内快速评估药效,助力精准诊疗。

项目以乳腺癌耐药性关键生物标志物TK1 mRNA为靶点,结合两大核心技术:FCHA正反馈指数扩增体系与β-FeOOH智能纳米递送系统。FCHA技术通过催化发卡自组装反应,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0.237pM(较传统方法提高106倍),并具备单碱基错配识别能力;β-FeOOH纳米颗粒则突破活细胞递送瓶颈,保护探针免受降解并高效转染细胞,实现mRNA动态追踪。通过检测治疗后24小时内TK1 mRNA下调程度,可为临床提供客观、高灵敏的药效评估结果,预警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10-14天。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