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巴勒斯坦外交和侨民部组织的20国外交使团在约旦河西岸杰宁考察时遭遇以色列军队扫射,考察团包括我国在内,没有美国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尽管以色列军以“偏离路线”为由辩解,但其行为背后折射出了更深层的战略逻辑与政治图谋。
5月21日,巴勒斯坦外交和侨民部组织的20国外交使团在约旦河西岸杰宁考察时遭遇以色列军队扫射,考察团包括我国在内,没有美国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尽管以色列军以“偏离路线”为由辩解,但其行为背后折射出了更深层的战略逻辑与政治图谋。
第一:用开枪扫射来威慑国际监督,显然是掩盖军事行动的“防火墙”。以色列近期在约旦河西岸展开代号“基甸战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造成92%的加沙房屋损毁、280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丧生。这个时候,在以色列批准的情况下,当多国外交使团进入冲突核心区考察之时,可能害怕曝光以军对民用设施的破坏及人道危机细节。以军扫射行为实质是制造“禁区效应”,通过武力威慑来阻止国际社会获取实地的非人道主义证据,削弱对其军事策略的舆论批判。
第二:以色列以强化区域控制以,来行单边主义的“安全叙事”:
以军长期将约旦河西岸划为“未授权区域”,并以此为由限制外部介入。此次事件中,以方声称代表团进入“未批准路线”,本质是单方面定义行动合法性,强化对争议领土的实际管控。类似逻辑曾用于解释对法国维和部队的袭击(2024年10月)和医院轰炸(2025年1月)。通过制造“违规”假象,以色列试图将自身塑造为“被迫反击者”,转移对占领政策的指责。
第三:想达到国内政治博弈目的,借强硬姿态为的“选举筹码”。当前以色列执政联盟面临极右翼势力的内部压力,总理内塔尼亚胡需通过对外展示强硬姿态巩固支持率。2025年4月,其提出的“阶段性安全管控”计划要求哈马斯90天内解除武装,但遭国际社会质疑。扫射外交使团既可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借“反恐”名义将冲突责任转嫁给巴方,为持续军事行动制造借口。
第四:想达让国际法边缘化的目的,行有恃无恐的“特权心态”。以色列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漠视并非孤例。2024年10月,以军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2025年1月轰炸医疗机构,均未受实质性制裁。此次事件后,尽管欧盟启动对《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审查,英国暂停自由贸易谈判,但美国的态度仍是关键变量。由于以方深知西方盟友难以形成统一施压阵线,因而敢于突破国际法底线,在这方面,以色列已经是“惯犯”了。
小编最后的1点感慨:强权逻辑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必将带来自身的危机。以色列的扫射行为短期内或可阻挠国际调查,但长期将加剧其自身的外交孤立。正如联合国中东问题特使所言,此类行动“使约旦河西岸局势极不稳定”。若以色列继续以“安全”之名行“扩张”之实,巴以和平将愈发遥不可及,但常行不仁义之事,必将殃及自身。朋友们,你说呢?欢迎文后留言讨论。
本文的参考文献:
1. 央视新闻. 《以军行动损毁加沙92%房屋,“人们死去前连饭都吃不饱”》. 2025-05-20
2. 环球网. 《以媒:向访问杰宁地区的外交使团鸣枪后,以军致歉》. 2025-05-21
3.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以军被爆朝考察杰宁的多国外交使团开枪,欧盟要求追究责任,法意召见以方大使》. 2025-05-22
4. 央视新闻. 《杀害大量儿童! “太可怕了,加沙地带就像一个屠宰场”》. 2025-05-21
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25年加沙重建进展报告》. UNDP官网, 2025-05-15(央视新闻转载)
来源:雨德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