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戏相逢 | 闽派文艺,再出爆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7:41 2

摘要:5月17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5部获奖作品和5部提名作品名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福建省文联、省剧协组织选送的闽剧《画网巾先生》(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戴先良编剧)获奖,梨园戏《促织记》(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创

5月17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5部获奖作品和5部提名作品名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福建省文联、省剧协组织选送的闽剧《画网巾先生》(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戴先良编剧)获奖,梨园戏《促织记》(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演出,林清华编剧)入选提名,获奖和入选数量名列全国首位。

福建好戏一再出圈,其魅力到底在哪儿?

梨园戏《促织记》

明末遗民“画网巾”明志,宁死不屈——这一被史料寥寥记载的故事,在闽剧中得以血肉丰满地重生。编剧以虚实相生的笔触,将个体命运嵌入家国巨变,既有慷慨悲歌,亦见人性微光。

图源: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梨园戏《促织记》取材于蒲松龄短篇小说《促织》。在原著基本情节基础之上,本剧进行了剧种化与现代性的改编。全剧共七出,以促织为中心,铺展主人公成名曲折跌宕的人生际遇,勾勒出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这一台台“好戏”,突破“传统”与“经典”的束缚,找到与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的切口,以情怀落笔,重新与经典对话。戏中不但有情、有爱,还有悲悯的情怀、生命的哲思,即使未曾读过原著的人,也能随着演员吟唱走入其中,看见有血有肉、气象万千的“闽派文艺”。

在这些戏中,舞台不再是硬邦邦的载体,而成为推动情节、传递感情的重要“角色”。

闽剧《画网巾先生》的舞台,摒弃繁复布景,以写意水墨投影为“笔”,灯光为“墨”,勾连虚实时空。一方白绢、几笔丹青,道尽山河破碎下的文人傲骨。

梨园戏版本的《促织记》突破梨园戏常规的舞台结构,将舞台的前、中、后区充分利用,立体地完成人物在不同时空的交错叠加,在层级并列的空间中,突出彼此互动感应所带来的生命变化。

《促织记》的《斗虫》篇中,成名与里正的现实对质部分设计十分巧妙,舞台的中区由成子与里正子幻变为促织的“虫斗”,两个时空交织并放大成现实与虚幻的同时并在。这种舞台格局正与莆仙目连戏《劝姐开荤》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处理,舞台表达显得异常饱满。诸如此类的多层次立体的结构,几乎贯穿于该剧的整体舞台空间,改变着传统线性叙事的一般模式。

笼罩在整个舞台两侧的笼状结构,将笼器世界的压抑感和象征性凸显出来,而在成子虫变的场面中,玄幻绮丽的幕布凸显出人虫变化时的灵光转化,在视觉与感觉上,为形象的生命属性做出了标识。

以上3图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以情动人是“闽派文艺”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打动人的密码。大幕拉开,戏起戏落皆围绕一个“情”字。

《画网巾先生》全剧以微小道具(网巾),卑微人物(癫生)一介书生恪守气节,在亡国面前,不剃发不易服,遵从内心固有的礼制信仰,追求家国平和,反对背叛,反抗侵略、杀戮,将“时穷大义画网巾,乱世书生守本真”刻画地淋漓尽致。

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呼唤高昂的民族气节,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戏剧演绎的一个文弱书生,甚至是癫狂儒生,他的性格疯疯癫癫,嬉笑怒骂皆成“名节”。相比之下,那些县太爷、一众正经的读书人,在外敌入侵之时,不是逃避就是叛节,癫生的艺术形象愈发高大。

他性格的“癫”与他情操中的气节的“正”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效果,直抵观众内心,不只是在戏里教训了角色,同时也让受众收获了正能量的教育。

自带先锋气质的“画网巾先生”,更像是当下文艺创作的鲜明风向标,其反映出“一台好戏”应该具备的创作水准,也由此获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响。戏迷们用镜头、文字记录感动,让这部匠心之作“火出圈”。

精品从来都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用最笨的功夫反复打磨出来的。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为提升《霸王别姬》的艺术效果,在三十多年里不断对虞姬形象作出新诠释。他说:“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地演,就会继续地改。”

梨园戏《促织记》的音乐以梨园戏核心的器乐组织为基础,改变了单纯的伴奏职能,让每件乐器充分表达,以独立的节奏、韵律、音色对应于人物场面,共鸣协奏,既紧扣人物精神心理的悸动,又形成独立的音乐排场,以音乐叙事推进情节变化。

这些在舞台上各司其职而能彼此彰显的叙事线索,让剧作文学的想象空间得到丰富的回应,更让人物表演得到充分表达。尤其是《得失》一场戏,展示成名为求一线生机,意外捕获促织的过程。在这个大的情节推进中,以成名寻找促织作为重要的表演内容,具有梨园戏传统剧目《玉真行》的表演张力。

《促织记》初上舞台便拥有了上乘品相与独特个性,更加显示出以表演艺术和舞台整体把握来引领创作的艺术立场。这是梨园戏在新时代走向新探索的切实实践,必然成为这个古老剧种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更加稳健地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的阶段性成果。

人们常说,好戏还在后头。下一台好戏究竟在哪里?也许,在西湖湖畔“周末戏相逢”处;也许,在清源山山脚下;也许,在每一声“咿咿呀呀”的唱腔中。来福建,看一场戏,这一刻的邂逅可能就会成为“一见钟情”的契机。

转载请标注来源

来源:福建文旅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