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海南海口,一段“宝马轿车拖行猫咪”的监控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只猫被车辆拖行数十米,引发大量网友愤怒声讨,不仅涉事司机迅速被人肉搜索,其工作单位、一家“宠物友好”餐厅也被网友差评和抵制。摘要:5月19日晚,海南海口,一段“宝马轿车拖行猫咪”的监控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只猫被车辆拖行数十米,引发大量网友愤怒声讨,不仅涉事司机迅速被人肉搜索,其工作单位、一家“宠物友好”餐厅也被网友差评和抵制。
随着舆情持续升温,当地警方于5月20日首次通报调查结果:司机李某某驾车时并不知情,猫咪被带有牵引绳的手柄卡在底盘,属意外。然而,部分网民持续在网络传播“虐猫”谣言,非法曝光当事人个人信息,甚至有人聚集到公安机关门前高喊口号、扰乱秩序。5月22日,警方再次通报,对三名造谣、滋事人员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虽然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只猫,很容易在舆论场中被归入“动物保护”相关争议的范畴,但此事件的发酵过程、官方调查、结果澄清与追责,其实是舆论场关于谣言、正义与伤害的典型案例。
负面新闻在社交平台上总是跑得飞快。传播学和心理学研究均表明,负面信息、情绪冲突事件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扩散。人类大脑对风险和愤怒等负面内容有“本能偏好”,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更可能加速负面事件短时间内实现“病毒式”传播。特别是对虐待动物背后指向的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更会激发人们围观和传播的欲望。甚至包括笔者自己,看到“虐猫”“拖行”“宝马车主”“宠物友好餐厅”这些关键词,也很难不下意识地带着情绪持续关注。事后才发现,所谓的“锤”,竟是误会一场。
所以,海口警方的处理值得再次肯定。有一个类似的案例发生在英国克罗伊登。2014年起,当地频发的猫尸残害案件引发了公众对“连环杀手”的恐慌,甚至有动保团体征集了两万多人签名要求彻底调查。但经过2018年伦敦警方调查结合2021年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残害并非人类所为,而是狐狸在猫被车辆撞死后撕咬尸体所致,狐狸DNA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结论。专家指出,这是一场典型的道德恐慌,公众因对动物伤害的敏感而放大猜测。这一次,除了警方的果断查明与依法处理,我们还看到了公共媒体和部分自媒体的成熟与理智。
以某著名动保基金会的自媒体账号为例,在最初转发时,他们只是陈述了“宝马车拖行小猫,群众报警,警方已介入”等事实,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用情绪化的修辞去点燃网络怒火。在警方发布权威通报后,他们第一时间转发,并提醒网友理性关注。这种克制、理性的表态,本身就是对“情绪裹挟”“猎巫心态”的一次抵抗,也是自媒体公信力、动保事业健康发展的底色。网络时代,“流量为王”的算法一度奖励那些极端、煽情、冲突性的内容——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无辜者的受伤,逼得所有公共传播者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
答案很简单——自媒体要自律,平台要监管,算法要优化,管理部门要制度设计与刚性执法。
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要有“第一时间查证、第一时间跟进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纠错澄清”的基本职业伦理。别为博流量而轻信传言,也别把道德激情当作攻击的利剑。正如这次动保圈里“冷静理智”的自媒体账号,他们既尊重社会情感,也尊重事实和法律,这是专业精神,更是公共担当。
平台方和技术公司也要扛起责任。算法不能只推“戾气内容”——负面新闻是关注度的捷径,但更应该有辟谣权威、正向引导的“优先级”,有高危事件的信息预警机制。哪怕只是技术的微调,也会影响数以亿计人的判断和心理。
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制度建设更是底线守护。只有加快完善网络谣言治理、信息撤销、道歉修复,特别是对滋事侵权者必须严惩,让其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让受害者有补救,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善良和正义不再被利用。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参与塑造“网络正义”的节点。不要让善意变成戾气,不要让认同感建立在伤害别人之上。真正的文明社会,其基石是理性、责任与法治,而不是盲目的集体情绪。真心希望类似的“动保舆情”翻车事件越来越少,理性温和、守规自律的声音越来越多。善良不该被滥用,正义也必须有边界。完
来源: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