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田畴沃野织锦绣 美丽乡村幸福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8:24 1

摘要:五月的天水,陇山叠翠,渭水扬波。秦州区烟铺村的智能大棚里,大樱桃缀满枝头,如红宝石般晶莹剔透;清水县远门镇铁炉村的生猪养殖基地内,新圈舍鳞次栉比,仔猪的欢叫声此起彼伏;武山县的蔬菜大棚中,高原夏菜青翠欲滴,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五月的天水,陇山叠翠,渭水扬波。秦州区烟铺村的智能大棚里,大樱桃缀满枝头,如红宝石般晶莹剔透;清水县远门镇铁炉村的生猪养殖基地内,新圈舍鳞次栉比,仔猪的欢叫声此起彼伏;武山县的蔬菜大棚中,高原夏菜青翠欲滴,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天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科技为谱、产业为弦、生态为色,编织着产业兴旺、乡村秀美、农民富足的锦绣图。

科技兴农固根基 智慧田畴护粮安

初夏,武山县马力镇远中村,万亩梯田如琴键般层叠舒展。去年,在这片梯田上,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1800斤,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靠着种玉米年收入五六万元,比打工强多了!”种植大户李金顺见证着传统农业的智慧转身——从牲畜犁地到“东方红704”大型农机驰骋,机械化率超90%让日耕作效率提升20倍,也激发了大家的种植热情,全村30余户种植大户搭上“科技快车”。

如果说传统农业的转型令人振奋,那么田间地头的“科技密码”则更显现代农业的魅力。

麦积区花牛镇罗家沟村的山地苹果园里,机器人“小火车”满载着一筐筐新鲜苹果,沿着轨道穿梭,“呼哧呼哧”驶进生产车间。这是甘肃省首个引进并应用于花牛苹果山地果园的轨道运输技术,一天可收获万斤苹果。

走进位于秦州区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天水镇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栋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温室内安装有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化自动温控、补光系统,精准控制每棵树上多少肥,浇多少水,大大提升了果品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甘谷县新兴镇辣椒种植基地,村民和覆膜机、辣椒移栽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紧密配合,迅速完成开沟、栽苗、覆土等连贯工序,高效地进行辣椒移栽作业。在小麦最佳防治窗口期,清水县白驼镇依托无人机搭载智能喷洒系统开展“飞防”,精准控制药液流量与雾化程度,彻底解决人工喷洒漏喷、重喷等问题,农药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为小麦健康生长注入强心剂……

“藏粮于地”战略在天水得到生动诠释:昔日的“望天田”变身“科技田”,传统农耕正经历着“数字蝶变”。2024年全市粮食作物收获面积483万亩,粮食总产量140.52万吨,粮食连年丰收。全市现有高标准农田243.12万亩,仅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44%。当机械轰鸣与数据脉冲共振,科技赋能的强音,成为产融协奏曲中最响亮的音符。

产业提质铸脊梁 特色集群奏强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天水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深耕细作,打造果菜畜药“四大产业集群”,奏响特色农业“四季歌”。2024年,这四大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36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

五月,走进南山花牛苹果基地,道路两旁梯田里,一行行果树枝繁叶茂,整齐排列。每到收获季节,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忙碌地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24年9月11日,来到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果林,和果农亲切交流,勉励大家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并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在天水,花牛苹果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曾多次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奖,已连续8届荣登中国果品品牌价值榜,成为“甘味出陇”的领军品牌。目前,天水花牛苹果的种植面积为78万亩,年产量160万吨,产值5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致富果”。

近年来,天水市深入推进果品产业迭代升级、蔬菜产业提质增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全市23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320万吨,实现产值121.5亿元以上;101.11万亩蔬菜年产233.34万吨;26.69万亩中药材产值可达17亿元;畜禽饲养总量1450万头只、产值120亿元。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全市累计建成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1042座116万吨,建成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5个,建成果汁、苹果脆片等精深加工厂(企业)18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附加值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天水市持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甘味入粤”“甘味入湘”“甘味入津”“甘味入鲁”等活动,“天水味道”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生态宜居展新颜 文明新风润乡野

当产业振兴的动能持续奔涌,一曲生态与文明的双重变奏,正在重塑乡村肌理。

行走在清水县永清镇温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洁净清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的房屋墙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园……村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宛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路净了、景美了。”这是村民对村容村貌改变最真切的感受。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近年来,天水市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以生态为梭、文化为线,在乡村振兴的锦缎上编织出“绿富美”的经纬。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86.4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7.25%;全市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行政村5G站点覆盖率达89.8%,农产品直播畅通无阻……从厕所革命到污水治理,从道路畅通到电网升级,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万千农户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天水市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麦积区马跑泉镇什字坪村,农家书屋成为新地标。“用书香为群众‘富’脑袋、‘填’口袋,为乡村振兴增‘后劲’亮‘底色’。”在什字坪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乡村阅读榜样”王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走进农家书屋这个“新世界”。如今,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2540家,农民人均3.2册以上,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武山县滩歌镇卢坪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秦安县王铺镇榆木村入选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大型历史舞剧《一画开天》、历史文化情境体验剧《天水千古秀》等火爆演出;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0个、市级非遗工坊14个……老手艺与新业态的共鸣,让文化基因在现代产业链中焕发生机。

天水市通过评选“天水好人”“文明村镇”等活动,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发布“抵制高额彩礼”倡议书,开展宣讲,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行动,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1.5万余名,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从科技赋能到产业兴旺,从生态重塑到文化浸润,天水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在多重变奏中愈发激昂。

肩负新使命,天水正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航标,将科技创新注入现代农业血脉,以文化传承守护乡愁根脉,在陇原大地上续写着“产业壮骨、生态塑形、文化铸魂”的振兴新篇。当智慧农机唤醒梯田的酣梦,当电商直播架起通联四海的虹桥,当非遗技艺绽放时代光华,这座丝路古城正以崭新姿态,奏响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曲”。

来源:新天水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