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头蹲在牛棚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黄牛脊背上那道狰狞的齿痕。晨雾还没散尽,草叶上的露珠映着天光,像极了三十年前他当护林员时,在完达山深处见过的老虎——琥珀色的瞳仁里,藏着整个北国的风雪。
老张头蹲在牛棚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黄牛脊背上那道狰狞的齿痕。晨雾还没散尽,草叶上的露珠映着天光,像极了三十年前他当护林员时,在完达山深处见过的老虎——琥珀色的瞳仁里,藏着整个北国的风雪。
"这年头,连老虎都学会点外卖了。"他苦笑着对闻讯赶来的林业站小李打趣。地上零落的梅花状爪印,倒像给青草盖了个鲜红的印章。可不是么?去年牡丹江畔的老李头家,今年自家门前的牛棚,这些山大王挑食的毛病倒是一点没改,专挑牛屁股最肥嫩的地方下口,活像小孩吃西瓜先挖中间最甜的那口。
翻开中国野生虎的家族相册,谁不曾是个威风凛凛的"地主家儿子"?华南虎的啸声曾让江南水乡的樵夫腿软,东北虎的虎威更是让长白山的老参客谈虎色变。可后来啊,猎枪声替代了松涛,拖拉机碾碎了兽径,这些大猫差点被逼到绝路。九十年代末,整个东北林海就剩不到20只东北虎在苦苦支撑,比大熊猫还金贵。
转机来得比春天化冻的溪水还让人惊喜。三北防护林工程给荒山披上绿袍,自然保护区像珍珠项链缀在边疆。珲春林区的红外相机可算开了眼——2013年那个雪夜,七只毛茸茸的虎崽在树洞里打滚,把监测员的老父亲都感动得抹眼泪:"这声儿,跟当年我爹听的虎啸一模一样!"更让人拍大腿的是,2021年闯进临湖村那只"愣头青",两岁就蹿到225斤,活脱脱是复壮的活招牌。
可这"甜蜜的烦恼"也让人挠头。前年汪清县老王家的玉米地,去年青岭子村老赵家的牛棚,今年自家遭殃的牛,活像一串冰糖葫芦串起了人虎新故事。说到底,这是生态链重新衔接的"磨合期"。就像新搬来的邻居,老虎也在试探边界,咱们也得学着当个"懂规矩"的老街坊。
现在进山巡逻,老张头兜里总揣着三样宝贝:防熊铃、定位仪,还有盒清凉油——不是防蚊虫,是怕自己犯困时闻闻提神。村里广播站天天念叨:"看见老虎别当大猫撸,它扑过来别学武松打……"这话虽糙,理儿不糙。毕竟在完达山零下三十度的雪夜里,人和虎都在学着重新做邻居。
夕阳给五道村镀上金边时,老张头把牛群赶进加固的圈舍。远处层峦叠嶂间,222公斤的虎王正巡视领地,带着斑纹的幼崽练习扑咬,被咬死的牛尸正在化作春泥。这场景让他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虎毒不食子",如今才懂得,这山林的法则,从来都是环环相扣。当最后一线天光隐入林海,山风送来若有若无的虎啸,像是在说:别急,日子还长,咱们慢慢来。
来源:逗儿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