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给红军重创的国军悍将,被俘时说我悔过,因婚变气得落下病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9:10 2

摘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英雄的红军在赣南闽西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老蒋妄图消灭红军,短短时间连续发动四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第一次采取诱敌深入,在永丰俘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后又在宁都将一个师歼灭一半,余敌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英雄的红军在赣南闽西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老蒋妄图消灭红军,短短时间连续发动四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第一次采取诱敌深入,在永丰俘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后又在宁都将一个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溃退,取得第一次反"围剿"完胜;第二次采取避其主力,先打弱敌,各个击破,半个月横扫700余里,第二次围剿宣告破产;第三次佯动避敌,寻找战机,随后千里回师,三战三捷,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以大兵团伏击战的方式,利用恶劣天气和险恶地形,在运动战中灵活穿插,迅速围歼对方主力,仅在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江西宜黄地区,成功消灭了敌52师和59师,敌军师长李明与陈时骥被捕获,紧接着又再次消灭敌11师的大部,师长萧乾重伤,史称“宜黄草台岗大捷”。要知道,这几支部队那可是老蒋视为最可靠的精锐部队,如此迅速地被歼,老蒋痛心疾首地称:接诵噩耗,悲愤填膺,实为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

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甚至数十锐于己的敌人的数次“围剿”,根本原因在于在根据地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一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广泛支持,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些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异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这弥足珍贵的经验支撑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不过,在这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一些小小的插曲,有一名当初的小人物,第四次反"围剿"竟然抵挡住了红军的雷霆万钧之攻势,后来还一度给红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竟然有2次给红军造成重创,这在当时连续四次围剿都是一败涂地的老蒋来说,他这小小的胜利,的确是弥足珍贵。此人便是当时围剿红军的一支番号为独立32旅一个团长,后来因所谓“战功”升为少将旅长,再后来一路升迁,成为师长、中将军长、方面军司令官、绥靖区司令长官等封疆大吏的王耀武。

王耀武儿子女儿回乡上王庄祭祖

王耀武,字佐民,山东泰安上王庄(今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人,幼时因为家庭困难,只读了几年书被迫辍学,后到一个饼干公司做童工当店员。有人告诉他,报考军校不要钱,他就心动了,但前提必须要有小学毕业证,没有办法只好搞了一张假证,没有想到还真考上了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开始了他的一生的军旅生活。

他有点文化,又当过店员这一职业,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由于他长期察言观色的生活,造就了他能说会道、很会来事的性格。在随后的基层军旅摸爬滚打的经验,精通人情世故,凭借突出的表现,在同辈中拔尖,从而得到上司的器重,加上带兵能力出众,很快就扶摇直上升为上尉连长,在军阀混战中,小有战功的他逐级上升,从黄埔军校毕业四年之后晋升为上校团长。可以说在整个黄埔系的学生中,他的上升速度并不算很快,比如一期的胡宗南,毕业仅三年时间就晋升为少将。还有他的学弟林总,这个时期已经是军团长了。

宜黄县城

王耀武刚刚当上团长不久,所部就参加对江西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他作为中路军的一部驻扎在江西中部的一个县城名叫宜黄。宜黄位于江西中部,赣东西南部,境内高山林立,是当时中央苏区的北大门,东接南城广昌,与闽赣苏区相连,西与乐安、崇仁毗邻,南有宁都、兴国根据地可依,北进可威胁抚州、临川、樟树、南昌等中心城市,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红军游击战和伏击战。因此,宜黄一直是红军军事战略要地,曾与敌人在这里多次激战,反复争夺这一地区。

当年的宜黄县城

宜黄县城四周环绕着小高地,城墙建造在这些高地之上,城南有一座名叫峨眉山(也就是树下北端的高地),城西的北华山,以及城东的卓王山,都设有野堡,成为敌军的坚固据点,令我军难以接近。河东岸萧家桃以北的高地上,也有敌军的野堡。其他地方则是驻守城防,他凭借坚固的工事进行顽强抵抗,红军对宜黄展开了全面攻击,战斗非常激烈。当时,看到攻势很猛的红军,王耀武的上司独立32旅旅长柏天民,看到前不久52师和59师都全军覆没,师长李明与陈时骥都成了阶下囚,考虑自己势单力薄不仅不能力敌,而且快被打出阴影来了,可谓是胆战心惊,并召开军事会议准备率领全旅五千余人弃城逃跑。

谁知此时团长王耀武站出来坚决反对,随即给出三大理由:一是宜黄三面环山,城墙坚固,墙外挖有壕沟,沟内插有竹钉,易守难攻;二是宜黄是围剿时期所有军队的重要补给基地,存有丰富的粮食和弹药,具备持久防守的能力,坚守一二个月都没有问题。尤其是第三点是重点,由于红军缺乏强大的攻坚实力,大多是围点打援,充分发挥地方及群众武装,搞得声势浩大,总是调动对手在行动中予以分割包围逐一消灭。所以我们这个旅充其量区区五千人,坚守个小城绰绰有余,要是跑出去死得更快,红军正是在运动中把我们的几个师吃掉。

旅长柏天民一听,跑出去是死,固守待援城破也可能是死。横竖都是死,做累死鬼还不如守着不动以静制动。便打消了弃城突围的想法,并任命王耀武全面部署二个团守城。要知道,当时围攻宜黄城的红军部队是红一、五军团为攻城军,红三军团为总预备队,由军团长林总,政委聂帅统一指挥,可以说红一方面军的豪华阵营,也难怪柏天民看着胆寒。

当时红军总部给攻城部队下达的军事训令:以迅雷手段袭占宜黄,并相机消灭敌人增援部队!攻城开始后,先是大批红军抬着云梯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冲到城墙下,架起云梯攻敌人,守军在王耀武的率领下,动作频频先是立即投掷滚木和手榴弹,并加大火力,使得爬城无济于事,给攻城部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无奈之下红一军团移驻石壁下、黄土岭、新亭下、源口、分水、对龙桥、冷水井、梅源一带,准备攻城,红三、五军团亦进至城外围接应。

此时的王耀武觉得面对大部队的攻城,应该“缩小阵地,增兵进城,内外夹攻,以解城围”,同时把重要据点都增加火力。由于当时攻城红军无重炮,靠挖坑道放土炸药包爆破城墙,次日,红军果然组织爆破队以坑道爆破攻城,挖地道,安装炸药实施爆破,先是用沙袋垒出工事,架起机枪封锁城门,掩护爆破队挖地道,坑道口距离城墙四五十米远,可惜这时挖地道搞爆破,由于地势低,河水暴涨水位高,土质松,屡挖屡垮,最终没有能挖成。

王耀武指挥的32旅两个团凭借城墙坚固,墙外挖有壕沟,沟内插有竹钉等防守得特别顽强,并强迫城内青壮年上城墙守护。这时,红军行动受到影响,猛攻5次均未奏效。白天,敌军配有飞机作战,红军隐蔽在城外村庄内。8日晚攻城又未奏效。红军采用强攻、夜袭、坑道作业等战术,围攻数昼夜,双方激战终日,红军付出了很大伤亡,竟然未攻下宜黄。王耀武率领的这支部队,在宜黄城坚持了整整24天,而且大有越战越勇的架势。没有办法,红军只得撤围。

王耀武死守宜黄24天未被红军攻取,而且使红军遭受损失,一时被称为奇迹。虽属战术层级的小胜利,却意义深远。在众多军队都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这一战例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处于弱势的守军依仗一座城能扛住几乎全部中央红军大规模的攻击,使得老蒋他十分感兴趣,并在南昌行营亲自召见了他,这天他光着脑袋,身穿军服,上装敞开,露着白衬衣,头上油光铮亮,两眼冒着温和的光。王耀武赶快行了军礼。老蒋却顺手一拍椅子,操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向他问话:

“你为什么在宜黄城死守而不突围呢?对此有何感想啊?” 王耀武答“当时陷入红军三个军团的重重包围,可谓是围困万千重,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一万人的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说不定有一线生机,特别是宜黄的坚城堡垒红军现有的武器装备无法突破,所以坚固的堡垒战作用很大!”。老蒋一听真的是两眼放亮,一看他那种果敢坚决的态度,更是很高兴,眉头一扬说:“唔,好!黄埔学生应有这种黄埔精神。”随后又关切地问起他的家事、身世,随即把他晋升为少将旅长。

几天之后,老蒋宜黄隔壁的一个县崇仁召开军事会议,特别讲到王耀武宜黄守城的所谓经验,要求各级将领务必“以守为攻,乘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术,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 战术上要做到“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要求多筑据点,勤修碉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务期星罗棋布”,“进得一步,即守一步,不为防线而为铁板式平面,逐渐推进,缩小匪区”。接下来老蒋以宜黄等地为核心据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碉堡修筑与军队推进齐头并行,逐步蚕食宁都、兴国等地。所以后人说,王耀武的这个小胜,给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埋下了伏笔。

此时,升任补充第1旅少将旅长的王耀武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进攻红十军团。这个补充旅,听起来好像很拉胯,从字面上理解是给主战部队训练、补充兵源的队伍,但事实上这支部队招募的兵本都是西北军老兵,能打硬仗的,同时,又属中央军序列,装备也不差,各级主官都出自黄埔,战力并不比中央军主力逊色,王耀武率领的这支部队,在浙皖赣地区阻击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的过程中,使红军的这支劲旅带来了巨大损失。

那时,为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加强大部队外线作战,红军总部任命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刘英任政治部主任,粟裕任参谋长,下辖19、20、21三个师万余人,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从赣东北苏区出发,保卫老苏区,出击浙皖边创建新苏区,当红十军团主力到达皖南的谭家桥时,王耀武率补充第1旅尾追到了汤口,有孤军突进之势,此时红军领导人觉得虽然我军人数比敌更众,但枪械弹药不足,予敌迎头痛击把握不大,为此,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这一带的有利地形,对冒进的敌人进行伏击,争取歼灭该敌大部,一来鼓舞士气,二来补充弹药,三让敌不敢追得太近。

谭家桥,地处太(平)旌(德)歙(县)3县交界,自古扼守徽(州)宁(国)两府交通要道,正在修筑的大岩公路自北而南穿境而过。村庄较大,约有千户人家。环村东西两面皆高山,东为鹊岭(与旌德分界),西为黄山,中间是平坦的山谷和由南而北的麻川河,南有乌泥关山隘口和石门岗、蛇形山制高点,乌泥关以北一路小山坡,森林茂密,地势险要,尤其是两侧山岭对峙,中间仅余数米宽的公路通过,红十军团指挥部立即布置好,主力布置沿公路两侧,一部正面出击,封锁乌泥关口,一部断敌退路,阻击援敌、另一部对敌拦腰出击,分成数段。

一切布置妥当,单等敌人进入伏击圈的“口袋”。这天上午,终于等来了王耀武率补充第1旅,战斗打响之后,处变不惊的王耀武立即下令一部占领乌泥关东南一带高地,在公路上的敌人两侧展开进行顽强抵抗,一部则快速绕我军后路进行包抄,一部分路穿插,对红10军团实施山地近距离突击,一部作为警戒。由于红军的武器装备大多为土铳、鸟枪、大刀、长矛等,以如此简陋的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敌军作殊死战,劣势很快突现,狡猾的王耀武敌人则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火力,向战斗力较弱的一部发起猛攻。红军先遣队处境险恶,但全军将士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生死无畏。

当时,红军为了为夺回石门岗制高点,接连向高地发起4次冲锋,枪械弹药不足,红军便吹起冲锋号,端起长枪刺刀,抡着大刀,强渡麻川河,冲向石门岗,与敌短兵相接,展开激烈肉搏,但终因敌众我寡,还有新战士多,不善于正规作战,又没有增援,阵地最终被敌冲垮,指挥部被敌人占领,导致87团团长黄英特牺牲,师长寻淮洲负伤牺牲、师长胡天桃被捕、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负伤,众多红军战士的重大损失。谭家桥战斗本指望是伏击战,由于这王耀武实在太狡猾,却打成了攻坚战,拼成了消耗战,因无法达到歼灭追兵的目的,直到夜间先遣队决定趁夜撤出战斗。

红军在谭家桥与王耀武过招,正如方志敏在一篇文章中记述的“谭家桥一仗关系重大,差不多是我们能不能在皖南站住脚,完成自己战斗任务的一个关键”。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十军团被四处蜂拥而来的敌人围追堵截,此时已进寒冬,天降大雪,由于给养日益困难,方志敏决定把部队带回赣东北休整。不幸的是因通讯中断,不知赣东北苏区被敌人占领,结果又陷入重围。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返回闽浙赣边苏区时,被敌人合围在怀玉山地区,经过顽强战斗,弹尽粮绝,指挥员大部分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被捕,后来在南昌英勇就义。可以说王耀武在谭家桥间接使这样一支红军队伍踏上悲壮之路,从此,他也迎来高光时刻。

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后,王耀武在补充第1旅威望空前膨胀,同时,他和补充第1旅在诸多二线杂牌部队里面,迅速崛起成为榜样,数次得到嘉奖,并且进入了南京军改重点部队名单。老蒋认定重创红十军团的首功人物王耀武进入快速晋升通道,很快就升任为师长、中将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直至第4方面军司令官。历经南京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直到抗战最后一场大战湘西会战。

客观地说,王耀武的抗战功绩也是显赫的,尤其是著名的上高会战,74军军长王耀武麾下有三个装备齐全的步兵师,整个部队的人数差不多达到了4.5万全部投入战役,当时,日军兵分三路对19集团军发起了“鄱阳湖扫荡战”,杀气腾腾地向上高扑来,北路军由第33师团长樱井省三指挥15000人自安义、武宁直扑奉新一带;中路军由第34师团长大贺茂指挥20000余人则兵发西山、大城,图谋向西一举攻下高安、上高的中方营垒,确保赣西的“治安”;南路军由第20混成旅旅团长池田直三指挥8000余人从义渡街出发,欲渡锦江从后背打击上高等地的中国军队;总兵力为4.3万余人。日军战略一如以往,以分进合围,两翼夹击,然后在上高会师的方针进军。

上高会战打响后,王耀武率部对日军进行痛击,所部炮火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在日军阵地上处处开花,他拿出与红军过招时学习诱敌深入之策略,将日军34师团赶进包围圈,大贺茂仰天长叹,“天亡我也!” 大贺助手岩永少将挺身说道:“大贺君,你是师团长官,肩负重大,不如你率轻骑部队冲出重围,我坚守原地,吸引敌军吧!”大贺茂想想也是,便于当夜带着少数随从逃出了中方的罗网,惶惶然回到了南昌。

争夺鸡公岭时王耀武调动预备队抗过7次冲锋,杀敌2000余。王耀武全线出击,竟肃清锦河南岸的敌人。次日,将敌人合围在不到5公里的包围圈,各路部队对被困在官桥街的日军展开了最后攻击,经过11天激战,日军34师团几乎全军覆没,1.5万多人阵亡,成功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岩永。上高会战,被他上司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歼灭战”,尤其是王耀武74军战绩最为卓著, 74军被授军中最高奖品——飞虎旗,本人亦受军队最高勋章。随后王耀武以一个黄埔三期的浅资,荣登方面军司令官宝座,并成为山东党政军总指挥部主任,其破格越升之速,在军界殊为罕见,令同辈望尘莫及。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王耀武官至山东省主席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尽管那时下辖7个军,是全国8个绥靖区最大的一个,即使号称能打仗的王耀武也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见大势已去后的王耀武只得弃城逃窜,化名乔坤,称自己是济南商埠开小饭馆的,因腿受伤急去青岛投亲就医。出城后,从济南到青岛一线,王耀武是泰安人,一口的山东话使得他的山东商贩打扮难见破绽,虽有解放军和民兵站岗放哨,王耀武一行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但跑到寿光县一个村庄时,被我军识破身份当了俘虏。

成为俘虏的王耀武认罪态度非常的好,只要见到长官都说自己悔过,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广播讲话,通过电台向同僚和逃到台湾的反动军官进行劝说,大家不要为四大家族少数的得利者卖命,要多为国家和平民族的兴旺作想,放下武器,建设家园。他的这一讲话反响很大,由于他在改造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尽管给二次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但还是顺利入选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还成为全国政协的领导。

令人遗憾的是,据同样并在功德林的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一书中记载“由于王耀武得到了战犯管理所对他的信任,所以,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十名战犯中就有他。这对他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因为他过去做生意赚的钱太多,而且大部分是由他妻子带去香港,他特赦后,一再希望妻子回来,结果出他意料,她竟和他的一个副官一口气跑到南美洲去欢度晚年而置他于不顾了。王得讯一气之下,马上手脚发抖,几乎当场死去,虽经抢救,也变成了半身不遂。如果他迟点出来,也可能还多活上十来年呢!”

本来,王耀武曾满怀信心地希望能在出狱后和家人团圆,但出来之后得来的却是这样的消息,这样的打击对于还沉浸在特赦喜悦中的王耀武而言,实在有些残酷,无奈之下,经人介绍,王耀武与一名叫吴伯伦的女教师结为伉俪,虽然与吴伯伦结婚后受到其贴心的照顾,但两年以后还是因那次半身不遂而去世,终年64岁。这名一生征战沙场数十载,留下诸多传奇故事,经历硝烟弥漫枪林弹雨,却始终无法被击倒的将军,却因为结发妻子离他而去的婚变失去心爱人气得落下病根而倒下,其结局令后人唏嘘感叹。

来源:文人相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