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辽源市文明培育工作综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9:35 3

摘要: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识。近年来,辽源市锚定“文明之光、培育先行”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构建起覆盖全域、融入日常的文明培育体系。从思想铸魂的深度引领,到文化阵地的立体构建

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识。近年来,辽源市锚定“文明之光、培育先行”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构建起覆盖全域、融入日常的文明培育体系。从思想铸魂的深度引领,到文化阵地的立体构建;从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到文明培育的全域覆盖,辽源市以扎实举措推动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让崇德向善之风浸润每个角落,绘就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图景,在全市范围内绘就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生动画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点亮善行之光,汇聚向善力量

构建立体选树体系,深掘凡人善举“源泉”。辽源市锚定“培育身边榜样、弘扬时代新风”目标,创新构建“三维联动”好人选树机制,将典型挖掘融入基层治理。依托“部门推荐+基层走访+媒体联动”的立体收集网络,围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五大领域,建立动态化好人资源库,通过季度评审、年度表彰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先进事迹“应选尽选、应树尽树”。2024年第四季度,3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025年首季,全市向省文明办推荐“中国好人”1人、“吉林好人”5人,其中1人成功入选,形成“发现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示范效应。

创新多元传播矩阵,奏响向善力量强音。各县(区)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全龄覆盖渗透”的宣传模式,让好人故事走出“荣誉证书”,走进群众心间。

东丰县以“数字赋能+场景体验”破圈传播,依托“大美东丰”APP、“精彩东丰”公众号搭建“文明培育”线上矩阵,创新策划4场“好人故事会”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5000人次;同步开展“好人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10余场线下活动,实现“云端宣讲聚人气、地面实践接地气”的双向赋能。

东辽县探索“社交裂变+主题浸润”模式,通过新闻专题报道、朋友圈话题互动扩大传播半径;策划“好人故事进社区·助力妇女就业梦”“非遗传承与好人精神共融”等5场特色活动,吸引200余名群众深度参与,相关报道登上省市媒体10余次,以“小故事”讲透“大道理”。

龙山区聚焦“精准触达+深度浸润”,依托“龙山零距离”公众号开设“文明培育”专栏,策划“好人进社区”“好人进校园”等10余场沉浸式宣讲,覆盖群众7000余人次;将好人精神融入社区治理积分制、校园德育课程,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西安区打造“全域覆盖+长效宣传”阵地,在“幸福e西安”公众号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同步在社区宣传栏设置动态好人榜,形成“线上指尖可触、线下举目可见”的立体化宣传格局,让好人文化成为城市文明的流动风景线。

从基层沃土中生长的凡人善举,经创新传播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精神坐标,辽源市以系统化、特色化的好人培育工程,让善行之光照亮城市每个角落,凝聚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磅礴力量。

点亮青春之光,培育时代新人

创新实施新时代好少年选树行动。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辽源市坚持系统谋划、全域联动,构建“多维联动、分层推选、全程把关”的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机制,以榜样力量激发青少年成长内生动力。

建立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推选体系,创新“学生自荐+互荐、教师推荐+家长举荐+社会联荐”的五维参与模式,打通典型挖掘的全链条渠道。严格执行“逐级审核”制度,确保人选事迹真实可鉴。2025年,全市共推选2名国家级“新时代好少年”、12名省级“新时代好少年”,形成“层层有典型、人人可学习”的示范矩阵。

各县(区)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创新制定特色化评选标准:

东丰县构建“德智体美”四维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尊师重友、诚信守诺)、学业发展(竞赛实践、科学方法)、身心发展(体育锻炼、抗挫能力)、综合素养(艺术科技特长)四方面精准画像,覆盖全县15所中小学,推选2名省级候选人。

东辽县建立“班级初评—学校审核—县级联审”三级筛选机制,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生活能力等维度综合考评,从20名候选人中优中选优,推报2名省级人选。

龙山区组建由教育专家、德育骨干构成的专业评审团,制定涵盖品德修养、学业表现、公益实践、创新能力的量化评分体系,通过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三公开”流程,推选出2名省级好少年。

西安区创新“选树+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在选拔4名省级候选人的同时,组织“大手拉小手”等15场主题志愿服务,将典型选树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构建“校园+网络+社会”立体化宣传矩阵,通过校园宣传栏、主题班会、短视频平台等载体,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巡讲、结对帮扶等活动,形成“发现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后续将持续深化选树成果转化,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深化主题教育实践,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辽源市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东丰县以清明为契机开展“云端寄哀思,红色基因代代传”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微信群、钉钉平台组织全县2万余名学生参与线上献花、留言追思,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日活动300余场,线上互动量突破3万次,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东辽县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教育模式,线下组织38所学校师生赴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线上依托“中华英烈网”实现“云祭扫”全覆盖,同步开展主题班会、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龙山区创新推出“五育融合”实践品牌,在学雷锋日组织“传承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清明节开展“云端祭扫+红色宣讲”活动,联合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名师教学观摩等20余场活动,惠及5000余名学生。

西安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活动,组织红领巾宣讲员比赛、雷锋精神主题宣讲等6场特色活动,覆盖10余所学校,引导青少年在讲述红色故事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辽源市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口号变为实践,为青少年扣紧价值引领的“第一粒扣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辽源市将持续深化教育实践创新,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让青春在正确的人生航道上绽放绚丽光彩。

点亮文明之光,砥砺奋进新程

深耕文明土壤,绽校园育人繁花。文明校园是培根铸魂的摇篮,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家园。辽源市坚持将文明校园创建融入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五育并举”为路径,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师生共创”的立体化创建格局,推动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结出丰硕育人成果。目前,辽源市实验中学、辽源市第五中学凭借扎实的创建成效脱颖而出,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成为区域教育文明的闪亮名片。

铸魂育人:夯实思想根基,厚植家国情怀。市实验中学以“德育为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2024年,累计覆盖学生5万余人次,以沉浸式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市第五中学则深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创新理论学习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为思想教育注入红色动能。两校形成“课程育人+党建引领”双轮驱动模式,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根基。

五育融合: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全面发展。市实验中学深耕人文底蕴,构建“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科学艺术”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日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特长;同时,推行“八大育人模式”,实现课程、实践、文化的协同发力。第五中学秉持五育融合理念,实施“五以”策略强化价值引领,构建“1+X”育心行动体系和“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跃起”篮球队等社团在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彰显五育融合的实践成果。两校通过差异化探索,共同绘就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图景。

提质赋能:深化教学改革,锻造师资力量。在教学创新方面,市实验中学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打造特色文化阵地,以“环境育人”提升教育品质;市第五中学则推行“三一集备”模式和贯通式大教研,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培优拔尖工程,助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师资建设上,市实验中学依托校史文化浸润师德师风,市第五中学实施“369”强青计划、成立名师工作室,40余名教师获省市级荣誉,两校分别从文化浸润与专业培养入手,锻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长效发展:完善保障机制,激发文明活力。市第五中学聚焦服务保障,以A级标准打造学生食堂,实施“爱师、乐师、惠师”工程,同时,依托70余年校史传承文化基因,市实验中学通过动态更新宣传画廊、个性化班级文化墙,营造浓厚文明氛围。面对发展新需求,市第五中学探索“无差别化”班级管理、师资轮岗等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实验中学持续优化育人模式。两校通过创新实践与经验辐射,健全文明校园长效发展机制,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

辽源市两所全国文明校园以特色化实践与协同式创新,为区域教育文明建设树立标杆,带动全市中小学形成比学赶超的创建热潮,让文明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动力。

厚植美德底蕴,育辽源文明家风。辽源市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目前已培育1户全国文明家庭、4户省级文明家庭和56户市级文明家庭,1户家庭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候选名单并完成公示。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将家庭文明建设纳入考核,实施“年初计划、年中推进、年终评估”工作模式。联合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依托“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覆盖。

创新活动载体,深化创建内涵。选树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围绕敬业、慈孝等六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宣传,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强教育指导:在33个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开展知识讲座和咨询服务,助力家长提升素质。弘扬家风文化,组建宣讲团开展“家风故事汇”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基层宣讲,传播家庭美德。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家庭”创建,引导25万家庭践行环保理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多元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专栏,宣传文明家庭事迹;制作发放宣传资料,覆盖社区、学校等场所;组织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点亮思想之光,筑牢道德根基

深耕价值引领,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辽源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链条”,构建“课程渗透+活动浸润+实践践行”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在校园主阵地,全市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专项行动,组织骨干教师将诚信、爱国等价值理念与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开展“价值观微课堂”“主题班会擂台赛”等活动,通过情景剧表演、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让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可感可学的生动实践。同时,以“美德少年”评选为抓手,挖掘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学生典型,通过校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传,形成“学榜样、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励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厚植道德沃土,奏响公民道德建设强音。辽源市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牵引,全方位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覆盖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道德讲堂”“好人故事会”品牌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辽源好人”走进社区、企业、校园,开展事迹宣讲60余场,覆盖群众超2万人次。例如,在“好人故事会·进企业”活动中,全国劳动模范现场分享扎根一线、匠心筑梦的奋斗历程,激发职工敬业奉献精神;在校园专场中,“辽源好人”以亲身经历讲述助人为乐故事,引导青少年传承向善力量。

家庭作为道德培育的“第一课堂”,辽源市文明办联合妇联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举办家风故事分享会、拍摄家庭纪实微视频、开设“文明家庭”专栏等方式,让“最美家庭”事迹登上媒体平台、走进社区广场,以小家庭的文明风尚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此外,还推出“家庭文明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激励家庭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家庭小美”汇聚“社会大美”,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点亮榜样之光,引领文明风尚

多维传播树标杆,榜样力量润心田。辽源市构建“线上+线下”“宣讲+互动”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让先进典型成为文明风尚的“代言人”。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举办“榜样面对面”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邀请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走进社区、校园、企业开展巡讲60余场次,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榜样精神。

数字赋能强创新,文明培育提质效。紧密围绕本地农民画、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创新性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实践”“节庆活动+文明实践”的培育模式,将传统艺术深度融入公益宣传和文明实践活动中,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明品牌,推动文明培育工作在坚守正道中寻求创新,确保其深入发展、扎实落地。

文明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乎城市发展和市民福祉。辽源市在文明培育工作中,通过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优化文化阵地、深化志愿服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辽源市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文明培育工作水平,为建设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让文明之花在辽源市绚丽绽放。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