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7月,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知识获取呈现“碎片化”,若不及时调整,中国将面临智商整体下降的风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
郑永年警告:如果中国知识界再这么“下行”下去,中国很快就会掉进一个“全面低智的时代”。
郑永年是一位在国际关系、政治学等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他先后获得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并于 1995 - 1997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2024年7月,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知识获取呈现“碎片化”,若不及时调整,中国将面临智商整体下降的风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
郑永年主要围绕当下学术界的一些现象可能会对整体知识氛围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在当前学术环境中,部分科研人员过于追求论文数量、项目经费和职称晋升等功利性目标。这种功利导向使得一些学者为了快速产出成果,选择一些短期、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深入探索。
一方面,大量低质量、重复性的研究充斥学术市场,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另一方面,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却受到冷落,不利于学术的长远发展,也使得学术知识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造成学术领域的“低智化”假象。
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也影响到了学术界,使得部分学者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些人急于求成,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研究课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匆忙得出结论。
浮躁的风气还导致学术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这些行为不仅误导了学术研究的方向,也降低了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知识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学者们容易陷入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同时,浅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的阅读方式,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简短、易懂的信息,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经典著作和深入的学术论文。
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使得学者们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思维缺乏深度和逻辑性。在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难以形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影响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本应是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一些会议过于注重形式和排场,而忽视了学术内容的交流和讨论。学者们在会议上只是宣读论文,缺乏深入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这种形式化的学术交流无法真正促进学术创新和知识共享,学者们难以从交流中获得有价值的启发和建议,限制了学术思维的拓展和提升。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