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阳光本该照耀丰收的麦田,却把甘肃大地烤得干裂。连续数十天的高温和旱情,让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面对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焚香求雨背后谁在坚守?
五月的阳光本该照耀丰收的麦田,却把甘肃大地烤得干裂。连续数十天的高温和旱情,让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面对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干旱如影随形,“麦浪”变“龟裂地”
每年春天,我们期待的是麦苗返青、风吹麦浪的美景。但甘肃,这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地方,连续三年遭遇严重干旱。2025年春季,188.25万亩农田被晒成龟裂的“荒漠皮肤”,数以百万计的麦苗因为缺水枯萎,叶片卷曲如焦纸,麦田里连种子都“胎死土中”。春播期,52万亩地硬得无法翻耕,54.49万亩出苗不齐的春苗像剃了光头一样“斑秃”,让农民心头沉甸甸的。
这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次对生命力的考验。想象一下,那些满怀希望的农民日夜守望,一季又一季,却看着辛苦耕种的土地渐渐失去绿意。他们一次次叹息:“我们真的尽力了。”
连续缺水,黄河支流也陷入无声断流
甘肃的旱情并非偶然。2023年起,包括酒泉、张掖、敦煌等地降水严重不足,有些地方降雨量比往年减少了四成到九成,敦煌甚至达到九成以上缺水。到了2025年春天,全省降水还比常年少了46.2%,排进了1961年以来的前三名。
这样缺水的状况,也让自然的血脉——黄河的支流泾河断流长达70公里,持续70多天。听起来几乎不可思议,但这是真的。断流的河道,不只是水流消失了,更是生机在逐渐消退。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武威、白银等5座城市不得不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救火队般的响应等级背后,是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担忧。
全国一起遭遇酷旱,经济与生活双重打击
这场旱灾没有停留在甘肃一地。广西自2024年11月开始,就几乎没有出现有效降雨,40万人受灾,甘甜的糖料蔗颗粒无收。河南超千万亩小麦受旱,减产20%到30%,部分地区更是绝收,农民面临着“葡萄成熟与否,家门口的饭碗”的现实考验。
旱情连锁反应让饲料价格飙升,玉米成了“宝贵粮食”,甚至出现了“与口粮争粮”的矛盾局面。云南的许多县区也陷入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1万亩,生活的基础被拧紧了。
令人心疼的是,农民为了挽回损失,只能提前割掉尚未成熟的青麦,亩产从1200斤骤降至700斤,每斤价格低至0.8元,直接损失达300元以上。像一场看不见的风暴,席卷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从空旷田野到人间烟火,传统信仰的力量
在甘肃洮岷地区,当地百姓用自己的方式面对旱灾。这里有一种特别的信仰——湫神崇拜,将明代开国将领奉为水神。每年都有盛大的迎神赛会,人们在传统的焚香祈雨仪式中寄托对风调雨顺的期待。
这让我想到,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类依旧离不开精神的慰藉。这种在困境中的文化传承,是某种深刻的坚持,是村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
或许有人会问,现代的我们还需要这些“仪式”吗?其实,这跟科学无冲突。它是一种情感的出口,一种团结的力量,在无助的时候让人们彼此靠近,带来一丝温暖。
科技与人力携手抗旱,水利工程成关键
面对天公不作美,政府和相关部门没有坐以待毙。景电、引大、引洮三大骨干供水工程提前10天送水,累计调水2.45亿立方米,缓解了用水紧张。水利部门动员1.45万人和320辆运水车,昼夜不停地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气象部门也启动了人工增雨作业。2023年,这套技术为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带来了15亿立方米的降水,直接减少了经济损失约15亿元。
这让我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天气,但可以用智慧和汗水争取更多可能。
干旱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长期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山丹马场、大黄山等地的草场迟迟没有返青,草原退化越来越严峻。生态的伤痛,最终会反射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农民们收入减少,生活变艰难,很多人被迫离开耕地,远赴他乡谋生。农村家庭的故事,背后是浓浓的牵挂和不舍,也让我们看见了另一面社会现实。
全球变暖,极端气候成为“新常态”,干旱频发的背后,不仅是自然规律的波动,更是我们时代的警钟。农业的风险在加剧,传统的耕作方式还能撑多久?
心底的疑问: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如此干旱,我们是不是该想想,怎么帮帮这片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真的只有焚香祈雨才算尽力吗?
其实,心中那份不放弃的信念,比任何仪式都更加珍贵。正如甘肃农民们无数次浇灌土地,用汗水抵抗干旱,用信仰支撑希望。
我们也应当关注气候变化,支持节水和环保,关心农民的困境,让更多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守护好这片土地的未来。
---
你怎么看待这次干旱带给我们的生活和思考?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欢迎留言跟我聊聊。
来源:云端从容览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