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市收藏协会正在评选“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在线上投票环节,出现了一些候选人拉票的情况,并引发市民和网友议论。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选收藏家?如何保证收藏家评选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最近,市收藏协会正在评选“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在线上投票环节,出现了一些候选人拉票的情况,并引发市民和网友议论。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选收藏家?如何保证收藏家评选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参与评选的收藏界人士、市收藏协会负责人,以及沪上文化界人士,来听听他们各自的看法。
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
线上投票差距大还出现拉票,候选人有话说这次,市收藏协会评选的是2024年度“上海市十大收藏家”,采用线上投票与线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专项类和艺术类各10名,一共评选20位收藏家。
从5月20日到5月23日这几天,是线上投票环节,一组候选人是16人,网友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投10票。记者近日也收到几位参与评选的收藏人士发来的投票信息,投票方法介绍得非常具体,还给到了小程序的链接。记者注意到,截至5月22日晚上18:15发稿时,在专项类的16位候选人当中,票数最多的候选人已经达到17000多票,最少的候选人只有100多票,票数达到百倍,差距非常明显。
网友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投10票
有文化界人士告诉记者:“有好几个朋友托人来投票。其实收藏是靠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经济实力,收藏协会会员有八千多人,这次评选准确说是市收藏协会的十大收藏家,基本上是个人名望和社会资源的比拼。”
一位参与评选的老藏家在本周二(5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天我在忙别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网上投票,有提前得到消息的朋友已点了近三千多票了。我下午看到才醒过来叫朋友投才一千不到,赶不上前面了,现在只求不要落在10名以下。这样用投票的方式来参评出的十大收藏家,意义不会大,也有争议,如果早知这样我就不参加了。”
这位收藏人士认为:“旁观者看热闹。虽说不以票多少为定,但参与评选的朋友不会这样看的。比如说有人排在10名后,即便是评上了,也会觉难为情,如前几名最后反而没评上,以后出去名声会不会受影响?还有大家收藏的门类不同,也没什么可比性。”
也有这次参与评选的收藏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也不想刻意招呼大家投票,排名虽然在后面,但保持平常心。”
而一些收藏爱好者也对增加网上投票环节表示不解:“这样拉人头的评选模式,对我们认识的收藏家老师来说不公平,这不是把贤达高人拉入俗套嘛。这样评选,最后胜出的可能只是个交际达人而已,并非真正评选的初衷。”
在2013年,上海市收藏协会与其他单位合作推出了首届上海市民收藏大展,并评选出上海百名市民收藏家。十几年后的这次“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评选,因其机会难得而被许多收藏人士所重视。
一位参与评选的收藏人士告诉记者:“收藏界是多卧龙藏虎的地方,大家当然都想在藏界崭露头角,在自己收藏的领域作出一番贡献和成绩。”
协会回应:线上投票只是参考,最终通过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就这次评选“上海市十大收藏家”的目的,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张坚告诉记者:“这次主要是在收藏协会会员中来进行收藏家的评审,所以我们的活动标题是把“上海市收藏协会”放在最前面(上海市收藏协会2024年度“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评选候选人),不是收藏协会会员不能进入评审名单,因此会员资格是评选的先决条件。而进行评选的意义当然是鼓励,使得民间收藏工作能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收藏家评选为何要采用线上投票方式呢?张坚对此解释:“这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对这些收藏家都有所了解,因为候选人是由各区的收藏协会推荐的,由专家评审组进行专门的遴选,每一组有16位收藏家候选,再进行评审,每一组最后评出10位,所以线上也只是一个方向,也是我们所说的全民参与吧。”
目前线上网友可以通过小程序投票,如果投票过程当中出现候选人拉票的情况怎么办呢?张坚告诉记者:“在评选当中拉票的现象是有的,我们已经关注到这种情况了,但是我们不会被其所左右。在网上建立监管,也对整个收藏家线上投票进行监管,已经对一些做法进行了拦截。”
线上投票线下评审相结合的办法,那么线上投票的结果会占到多少比重呢。张坚告诉记者:“在评选出十大收藏家过程中,这(线上投票)只能作为一小部分的参考意见,最终还是要通过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以及会员当中大家的认可度,来进行整个收藏协会这次的评审工作。”
记者注意到,对于这次评选收藏家的目的,市收藏协会在评选活动的推文当中有一段文字说明:“弘扬海派收藏文化,提升上海市收藏协会收藏家形象,表彰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影响力的收藏家,树立行业标杆,推动海派艺术品和专项收藏规范化发展。”
市收藏协会的一位资深人士表示,搞线上投票还是为了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
如何评选专业藏家,业内人士献计献策海派收藏人士范基农的祖辈、父母辈中多人系沪上著名的收藏鉴定家和画家,他从小受艺术熏陶及收藏传授,酷爱收藏,尤其爱好西洋古董、欧洲艺术品,对于这次收藏协会的评选活动,范基农个人认为:“上海在全国的收藏界可以说是占了半壁江山,搞此类评选活动,对促进民间收藏工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不能仅仅拘于评选等这些专项活动的形式上,应把对收藏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对这些民间收藏家的支持落实到实处,如在古玩城的租金、市集的摊位费上是否给予一定的优惠。”
1996年8月,首届上海图书节在举办期间推出了“上海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旨在引导社会的读书热情。评选委员会根据藏书数量、质量、藏书者的修养和利用藏书所结出的文化学术成果,最后推出上海十大藏书家,另外评选优胜者十名。要求参与者提供姓名、性别、文化、年龄、职业、联系地址、电话、藏书数量、藏书时间、主要类别、珍本善本等。
作为入选的“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据作家米舒(曹正文)先生回忆:“当时好像参加初选的有几十人。评委中,徐中玉、邓云乡等人是学界文坛大师,出版局与新华书店的负责人到每一个申报者的家里去看书,我家中只有16500余册藏书,藏书量不算最多,评上原因是拥有签名本最多,计有近三千册,其中近一千册签名本是出生于民国时期的作家,他们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就出版专著。”
对于线上投票评选出现候选人票数悬殊的现象,上海作家、资深评论人何振华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当下网络评选的普遍特征,用我的话说——是通病。这折射出此类活动在公信力和传播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优化空间。线上投票无疑降低了参与门槛,出现17000对100这样的票数差异,我认为体现的只是候选人本身的资源及社交动员能力,而不是什么专业水准。既然是‘专项收藏’,那对某个领域的专业性就要有多维评估,单一的网络票选,说到底,流量逻辑消解了应有的专业性,其结果彰显的是‘人脉’,而不是‘文脉’。”
对于这次将“十大收藏家”分为专项和艺术两个类别,何振华认为也有些粗放:“收藏自有学术价值、社会贡献价值和历史人文传承价值,市场推动无疑是好事,但这样的评选活动首先要让不同价值的藏家获得平等展示的机会。再是一定要真正有一个“专业评审权重+大众投票”的合理机制。评选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次有着文化厚度的美育的课程,见证的是城市文化资本的沉淀,而不是一闪而过的流量狂欢。不独收藏界,近些年来线上票选的‘通病’,有的已经演化为种种乱象。如何让某种评价体系适配网络时代,我只能说期待有文化格局的创新。”
“今天毕竟不是张伯驹那个时代了,但张伯驹们早就告诉了后人,我们收藏的不只是过去。我三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收藏未来》。”何振华告诉记者。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评选收藏家用到线上投票方式,你个人有何看法?欢迎在节目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随申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