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 :“四良”助力95.5万亩油菜颗粒归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0:34 2

摘要:近年来,铜仁市以“良田、良机、良种、良法” 四良举措为抓手,在稳定面积、提升产量的同时,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推进机械化收割,大幅提升收割效率,有力保证了油菜籽及时颗粒归仓。同时,这一模式也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日前,铜仁市95.5万亩油菜田迎来丰收季,广袤的田野上一片黄褐色,沉甸甸的油菜荚挂满枝头,农机轰鸣声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成丰收的乐章。

农机抢收油菜

近年来,铜仁市以“良田、良机、良种、良法” 四良举措为抓手,在稳定面积、提升产量的同时,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推进机械化收割,大幅提升收割效率,有力保证了油菜籽及时颗粒归仓。同时,这一模式也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良种良田育良苗 油菜产量高

初夏时节,万山区黄道乡田坪村百亩油菜田迎来丰收季。黄道乡工作人员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开展测产工作,认真记录株高、有效角数、每角粒数、种植密度、产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实测,黄道乡油菜最高单产每亩482.8斤,预计平均亩产能达到300斤。

测产现场 曹力元 摄

“我们今年种植的油菜品种主要有邡油777、油研50、庆油8号、黔油32等,都具有耐旱、高产的特点,全乡共种植了4600余亩油菜,预计每亩产量300斤左右,产量138万斤左右。”黄道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海平说。

黄道乡丰收场景只是铜仁市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生动切片。近年来,铜仁市除选用良种外,还在良田改造上发力,打出了一套油菜高产“组合拳”。全面推进“635”工作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耕地轮作等土壤培肥改良措施388万亩以上,确保全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较上年有提升。

良机收良油 菜籽减损少

5月13日,碧江区瓦屋乡种植的万亩油菜迎来采收期,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油菜,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田间,不时发出轰隆声响。在坝上,瓦屋村种植大户刘芳忙着联络三轮车,并指挥人员完成装袋、装车工作。

“150亩油菜三台机子一天就可收完,要是像以前靠人力收割,估计过两天全部要烂到土里。”刘芳说,看天气预报明后两天将有大雨,今天正在组织机手帮她抢收油菜。

机收油菜现场

谈话间,一台收割机正将收割好的油菜籽装入袋中,刘芳用双手捧起一把菜籽给大家观看:“多亏了农技专家的指导,今年机收的菜籽颗粒饱满,没有损伤,昨天理论测产一亩地收了175公斤,预计今年亩产可达340斤。”

进入五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相关要求,铜仁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开展夏收作物机收减损常态化监测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机收减损培训和指导,尽最大的可能降低油菜机收损失率。

颗粒饱满的油菜籽

机收油菜效率高,菜籽损失率如何?“总体上,我市油菜机收损失率逐年降低,机直播种植产量逐年提高。”大坝现场,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罗来群接过来话来解释道:“近年以来,由于我市大力宣传推广油菜机收减损技术,铜仁市油菜机收损失率逐年降低,2023年全市夏收油菜机收损失率约为5.12%,2024年全市油菜机收平均损失率降至4.33%。此外,由于农用无人机播撒系统的出现,我市部分区县开始试验推广油菜无人机飞播技术,油菜无人机飞播种植平均亩产也从2023年的148.5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154.13公斤。”

良法护良苗 油菜长势好

“出油率高,品质好,市场价格也不错,科学种田还是好!”5月13日,在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大坝上,瓦屋村70岁老汉杨天国一边吸着香烟一边望着自家正在收割的油菜感叹道,科学种地,省时省力。

去年冬天,杨天国所在的乡镇实行植保无人机飞播种植油菜,从油菜的种植、追肥到病虫害防护一条龙服务,他两亩地油菜总共只花了6天时间在田间管理。

种植户刘芳(中间)和村民杨天国(右)向大家展示油菜籽

“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农技人员定期来到我们坝区开展授课。他们一边给我们耐心讲解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实用技术,一边教我们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精准配比肥料,到识别不同害虫的形态与防治方法,我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的窍门,更对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充满了信心。”杨天国说。

良法护良苗,油菜长势好。今年,杨天国家的油菜亩产达180公斤,预计两亩地可收获270斤菜籽油。“我们乡生产的菜籽油品质好,市场价13元一斤依然不愁销。”杨天国说,这几年瓦屋乡依托油菜花节的名气,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菜籽油轻轻松松卖空。

晾晒油菜籽

良法,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是丰收的关键。去年以来,铜仁组织全市11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开展“揭榜挂帅”和基础性示范服务,加大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把控科学增密、科学施肥、防灾减灾3个关键,深挖增产潜力,为提升全市粮食单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万芬

编辑 安慧芳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