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平:30年守护指尖上的非遗瑰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0:48 2

摘要:在永胜的群山之间,一门始于元代的掐丝珐琅技艺,历经800年风雨,依然在银匠的指尖流淌。从茶马古道的声声驼铃,到现代都市的流光溢彩,珐琅银器以银为纸、釉为墨,记录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云南百年谭氏珐琅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

云南百年谭氏珐琅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永胜的群山之间,一门始于元代的掐丝珐琅技艺,历经800年风雨,依然在银匠的指尖流淌。从茶马古道的声声驼铃,到现代都市的流光溢彩,珐琅银器以银为纸、釉为墨,记录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云南百年谭氏珐琅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志平,用30年光阴守护这门家族技艺,让古老银器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近日,记者走进永胜,探秘“指尖上的星河”如何点亮文化传承之路。

谭志平在指导学徒。(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还有凹陷,你填得不够,尽量把它填得厚一些。”谭志平指导学徒说道。

谭志平在指导学徒。(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一句看似简单的叮嘱,凝结着谭氏家族四代人的智慧。珐琅银器制作分为制胎、掐丝、填釉、烧蓝等12道核心工序,仅填釉一项就需要反复堆叠釉料数十次,每次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技艺传承,让永胜珐琅银器在明清时期便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珍品。

谭志平正在烧制珐琅银器。(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我从14岁起接触这门技艺。那时跟随爷爷学习,多数时间都在帮他拉风箱。他常教导我,要用心观察、认真学习,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要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珐琅银器的魅力。” 谭志平说。

谭志平正在烧制珐琅银器。(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1996年,20岁的谭志平带着36把银锤、一箱祖传模具,在永胜三川镇开起了第一家珐琅银器铺。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他选择“两条腿走路”:保留掐丝、点蓝等核心手工工序;改良珐琅烧制工艺,清楚记录每款釉料温度及特性,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烧制成功率。

“掌握珐琅银器的烧制温度至关重要。通常的做法是先将耐高温的部分烧制完成。这样,每种颜色都能烧得平整、光亮。”谭志平说。

“以银为胎,掐丝为骨,珐琅作魂”——这是谭志平制作珐琅银器的秘诀,藏在12道严苛的工序里。在谭志平的工坊里,每个细节都是与历史的对话。0.3毫米的银丝需要18次弯折才能定型,釉料填涂必须精确到0.1毫米,780℃窑温的把握全凭30年练就的“火眼金睛”。正是这般极致追求,让“永胜珐琅”自明代起便远销东南亚。

谭志平制作的部分珐琅银器作品。(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我们的产品种类繁多,仅首饰就有数十种款式,茶具、酒具等加起来可能有上千种。市场对这些产品比较认可。省外的南宁、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我们常年合作的伙伴。” 谭志平说。

谭志平制作的部分珐琅银器作品。(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如今,在谭志平的“非遗孵化计划”中,传统作坊已变身创新实验室。截至目前,300多名学生在永胜完成实训,古老的技艺种子在青春土壤中生根发芽。

谭志平向客人介绍珐琅银器产品。(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我已经学习了一年多,掌握了珐琅银器制作基本技术,包括制胎、掐丝、上蓝、烧蓝等。今后,我将继续在谭老师这里深造。”学徒彪俊鑫说。

“目前,流行简约色彩款式,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原有的复杂花纹简化,制作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学徒谭欣雨说。

“现在,常有来自保山学院、昭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学生前来学习体验。短则3至5天,长则10余天。未来,我希望能继续指导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我将继续钻研珐琅银器的工艺,力求做得更好。”谭志平说。

谭志平向客人介绍珐琅银器产品。(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从家族小院到非遗工坊,从濒临失传到产业振兴,永胜珐琅银器的故事印证着一句话:真正的非遗传承,既要留住手艺的温度,更要创造时代的价值。当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深情相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物的新生,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薪火相传中熠熠生辉。

记者/赵丽军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继贤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丽江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