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难忘的德国农机课

摘要:由于没倒好时差,早上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我们这些学员大都睡眼惺忪。于是,授课教师、德国农机组组长乌里西·罗西招呼我们到讲台前围成一圈听课。他眼神灼灼、情绪饱满,让我们睡意顿消。

最近,我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2024“工匠之师”德国培训活动,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农机耕地课的课堂。

由于没倒好时差,早上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我们这些学员大都睡眼惺忪。于是,授课教师、德国农机组组长乌里西·罗西招呼我们到讲台前围成一圈听课。他眼神灼灼、情绪饱满,让我们睡意顿消。

眼见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乌里西问道:“犁刀的方向应该是平行排列还是斜方向排列?”在我的初始印象中,犁刀是平行排列的,其他学员也都这样认为。乌里西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请身体壮实的学员周敏配合他做示范。乌里西先将两手同时搭在周敏的双肩上,请他向前走,又将两只手搭在周敏的一侧肩膀上,再请他向前走,而后请他谈谈对受力点的感受。周敏回答前者在中间,后者受力点偏向一侧。通过一个简单的体验式探究,乌里西就让我们明白了农机受力点的问题,并激发了我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

其后,乌里西又趁热打铁,播放了拖拉机牵引受力的教学视频,帮助学员进一步了解耕地机机械构造原理。

紧接着,乌里西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犁刀耕地的方向原本朝向左侧,但随着拖拉机调转行进方向,犁刀则会朝向右侧,如何确保犁刀的方向始终向左呢?”

这个问题让我们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于是,带着问题,乌里西把我们领进了教室旁边的农机耕地实训车间。车间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地面是可供翻耕的土地,高大的实训棚下整齐排列着十几台巨无霸型农机,真实地还原了农田耕作场景。乌里西带领我们来到了巨型犁耙旁。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耕地器具——犁耙比我还要高,闪着金属的光泽,一排排半人高的犁刀竖立其上。

乌里西带着我们围着犁耙转了几圈,一边观察机械构造,一边引导我们寻找问题的答案——他指着犁耙前端的接口处告诉我们,这里可以旋转,当按动电机按钮时,整个犁刀就会统一反转方向。我似懂非懂地看了看接口位置和按钮,还是想象不出整个犁刀方向是如何反转的。

看着大家困惑的眼神,乌里西便安排学员两人一组上机操作。学员陈恩海第一个爬上农机驾驶舱。在乌里西的指导下,他尝试用车头的升降架两端接口接起一根铁棍,但由于操作不熟练,他连续两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急得他直冒汗,我们也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第三次,他在几个学员的帮助下,放缓倒车速度,慢慢地抬起升降架,终于稳稳地将铁棍接了起来,我们大声欢呼,拍手叫好。乌里西让成功完成训练的陈恩海当起了师傅,指导其他学员。就这样,大家在边学边教中接力完成了训练任务,效果出奇地好。课后,我骄傲地给家人发送了我第一次驾驶农机接起铁棍的视频。

当所有学员都完成实训任务后,乌里西让陈恩海将犁耙接在车头上。我这才明白,训练接铁棍就是为了能将机头准确无误地对接在犁耙上。乌里西让陈恩海按动了电机按钮,几柄犁刀同时升上半空,并一起调转方向——原来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问题得解,陈恩海兴奋不已,不断换挡,想试试这些巨大犁刀的耙地深度,却因油门踩得过大,将机头猛地撅了起来,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乌里西告诉我们,实训车都做了安全设置,这些情况都在课堂安全范围之内,可以大胆尝试。通过几次尝试,陈恩海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档位与升降机下降的高度。然后,大家轮流上机操作,体验用巨型犁耙耕地,非常过瘾。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教室里的“坐中学”到实训室里的“做中学”,再到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解决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这种实践性学习让我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通过体验、操作、试错、感受、交流、展示,提升了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在动手实践中,我获得了直观感受,加深了对技能的理解和记忆。我想,在今后的双元制项目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生活中学到真本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