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 VS. 手术,谁才是你的减重“救星”?谢铭教授带你一探究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1:22 1

摘要: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流行趋势愈发严峻,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负担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肥胖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涵盖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方法,为肥胖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肥胖的

编者按: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流行趋势愈发严峻,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负担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肥胖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涵盖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方法,为肥胖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肥胖的管理策略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对于减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那么,如何选择药物和外科手术?就此,本刊专访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谢铭教授,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同时也让患者对肥胖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铭教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上下滑动可查看)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基层诊疗规范及科普学组副主任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减重与代谢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经肛腔镜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主任委员

《国际糖尿病》

我国当前肥胖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何?临床上肥胖的管理策略有哪些?

谢铭教授:

近年来,我国肥胖和超重人群患病比例持续上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报告显示,按我国标准,成人(18岁以上)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青少年儿童(6~17岁)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而儿童(6岁以下)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超重和肥胖对健康危害极大,可引发多种疾病,导致严重残疾或早死。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症导致的死亡在全因死亡中占比由1990年的2.8%上升至2019年的7.2%[1]。

肥胖症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蓄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降低肥胖症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缓解或改善已合并的肥胖症相关疾病和精神心理异常,提高肥胖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肥胖症治疗有多种手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与美国和欧洲指南一致,中国指南也推荐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肥胖的一线治疗手段;但目前中国尚缺乏公认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长期维持体重降幅。一项系统回顾8项生活方式管理的减重前瞻性研究(干预期间达到5%以上体重减轻,随访3年以上)显示,成人肥胖患者单纯生活方式管理的平均体重降幅为7.4%,但干预期后约4.1年恢复基线体重。因此,指南提出,根据超重/肥胖程度、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采取相关诊疗方式(图1)。

图1. 超重和肥胖症诊疗路径

《国际糖尿病》

目前临床上有哪些常用的减重药物?它们各自的机制是什么?

谢铭教授: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治疗选择,国内外的治疗指征有所差异。例如,2016年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2,3]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和2014年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肥胖症药物减重治疗部分提到:BMI≥30 kg/m2或BMI ≥ 27 kg/m2合并至少一种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的患者,建议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应用药物减重治疗。《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则指出,超重患者(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 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或肥胖患者,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1]。

既往百年曾出现过不少肥胖症药物,但由于各种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严重成瘾性、对心脑血管和中枢神经等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而被撤市,因此,目前临床治疗中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近些年来,随着减重药物的研发迅速进展,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如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和司美格鲁肽2.4mg)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如替尔泊肽)[1]。

奥利司他: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酶减少脂肪吸收,2005年转为非处方药,减重效果好,但因胃肠道不良反应、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及潜在长期心血管风险,临床应用受限[4,5]。GLP-1RA:作用于下丘脑和胃肠道,增加饱食感、延缓胃排空,减少能量摄入以降低体重。如2024年6月上市的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减重效果显著(减重降幅可达15%~17%),还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并改善相关风险因素[6-13]。

此外,新型多受体激动剂和潜在的基因治疗、疫苗等肥胖管理新方法也在研发中,有望为肥胖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国际糖尿病》

与药物治疗相比,减重手术治疗的使用人群有何不同?主要手术方式有哪些?

谢铭教授:

国内外指南对手术治疗肥胖的指标不一致,但均针对大体重患者。其中,美国减重外科医学会(ASMBS)/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IFSO)指出,代谢减重手术(MBS)的适应证为BMI≥35 kg/m2人群,无论合并症存在与否及其严重程度如何,都推荐进行MBS[14,15]。而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则指出,对于BMI≥37.5 kg/m2的人群,可强烈推荐行MBS[1]。

近年来,研究逐渐证实减重手术可为肥胖患者带来短期和长期的持续减重效果,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活质量。一项长期研究表明,与常规照护相比,减重手术显著降低体重,并可维持长达20年[16]。此外,一项荟萃研究也发现,减重代谢手术降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并缓解并发症[17,18]。

目前,MBS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缩小胃容积或缩短小肠长度,限制食物摄取量或减少营养吸收等,整体可分为三类:

减少营养吸收:如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胆胰转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手术等;限制摄食量和减少营养吸收:如胃旁路手术(RYGB)。

需要注意的是,术后体重通常在术后12~24个月达到最低点,随后可能会有轻度反弹,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并保持稳定。若术后体重从最低点反弹超过15%,则视为体重反弹,对于此类患者,可在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

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研究进展,深入解读肥胖管理策略,强调不同疗法的差异化指标,并聚焦减重术后体重反弹等关键问题,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肥胖治疗的优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肥胖管理方案,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 1237-1260.

2.APOVIAN C M, et al. J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100(2):342-362.

3.GARVEY W T,et al. Endocr Pract,2016,22(7):842-884.

4.Zeng Q,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6): 393-405.

5.Shi Y-F, et al. Diabet Med 2005; 22: 1737-43.

6.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STEP 1

7.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STEP 2

8.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STEP 3

9.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STEP 4

10.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STEP 5

11.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3): 193-206. STEP 6

12.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 184-195. STEP 7

13.McGowan BM,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9): 631-642. STEP 10

14.Zeng Q,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6): 393-405.

15.Piche et al. Can J Cardio 2015;31:153-66.

16.Sjöström L et al. JAMA 2012;307:56-65.

17. Gloy VL, et al. BMJ. 2013 Oct 22;347:f5934.

18.Sjöström L, et al. JAMA. 2012;307(1):56-65.

注:不同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不同的适应证,本材料所提及的司美格鲁肽(2.4 mg)注射液的适应证均为适用于长期体重管理治疗的GLP-1RA周制剂。其具体适应证为: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 kg/m2(肥胖),或≥27 kg/m2至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