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粮食安全】最绚丽的丰收画卷铺展在奋斗的热土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1:29 3

摘要: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镜头对准我市双城堡镇的广袤田野。画面上,免耕播种机在黝黑的土地间穿梭,播种机划开的垄沟里,承载着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希望。画面主角苏昭——这位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正用独创的“田保姆”模式,带领乡亲们在现代农业道路上踏出坚实脚印。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镜头对准我市双城堡镇的广袤田野。画面上,免耕播种机在黝黑的土地间穿梭,播种机划开的垄沟里,承载着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希望。画面主角苏昭——这位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正用独创的“田保姆”模式,带领乡亲们在现代农业道路上踏出坚实脚印。

破土:从质疑声中萌芽

清晨5点,双城堡镇还笼罩在薄雾中,苏昭已经蹲在试验田里察看墒情。“小时候跟着爹娘下地,镰刀割破手指都不敢歇,可秋后算账总剩不下几个钱。”正是这些刻在记忆里的画面,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当一名“田保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创办合作社之初,当这个皮肤黝黑的青年挨家挨户推广“土地托管”时,迎来的却是此起彼伏的关门声。“老辈人觉得把地交给后生不踏实。”苏昭没有争辩,转身把自家地当作试验田。他顶着贷款压力引进免耕播种机,白天在地头记录数据,晚上就着台灯研究农技手册。那年秋天,当试验田亩产比传统种植高时,终于有6户村民将信将疑地交出了自家土地的“钥匙”。

抽穗:科技浇灌新希望

“现代农业不是力气活,是技术活。”在苏昭看来,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他不断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除了免耕播种机和无人机,还配备了土壤检测仪、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最让乡亲们叹服的是“处方田”模式。每块托管土地都建立专属档案,土壤成分、往年产量、气象数据形成定制化种植方案。已经是第四年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的王政文记得,去年春旱时苏昭带着设备连夜测墒,精准灌溉让自家玉米躲过减产危机。“以前浇地全凭感觉,现在连每株苗喝多少水都有数。”

苏昭还注重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他邀请农业专家到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与专家的合作,合作社不断引进和推广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在专家的建议下,苏昭还尝试开展绿色种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丰收:黑土地上的“共富经”

随着托管的“气候”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王政文”尝到甜头。

72岁的张桂芳把15亩地全权托管后,儿子放心进城开了修车铺。她算了一笔账:“以前自己种地,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还要操心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等各个环节。现在把土地托管给苏昭,我什么都不用管,一年下来,土地的收益加上儿子打工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返乡青年李伟深知合作社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好处。他借助托管服务,同时经营着家庭农场和电商平台。在苏昭的帮助下,与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出去,卖上好价钱。

面对未来,苏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扉页上工整写着:“接下来要带着乡亲们做品牌、搞旅游,让黑土地长出‘金疙瘩’”。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规模,让更多的土地享受到“田保姆”的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用合作社的农田和农村自然风光,开发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他说:“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才能听见土地的心跳。”在这片播种过祖辈汗水的黑土地上,新时代的丰收故事正破土而出。“黑土冒油花,昭子有办法,托管一亩田,增收乐万家。”苏昭用光阴印证,最绚丽的丰收画卷,永远铺展在奋斗的热土上。

撰稿:杨孝天

初审:彭海瑞

复审:迟英梅 张仁侠

终审:高智慧

来源:公主岭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