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密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张晓鹏说:“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地面人影作业13次,其中5月20至21日实施了空地协同立体作业,地面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弹210枚、燃放碘化银烟条24根,在伊吾县境内开展中型无人机增水作业6架次。”
进入5月,哈密市开展了多轮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灌溉、生态修复及工业用水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哈密经济高质量发展。
5月20—21日,哈密市气象局组织专业力量以哈密东天山和莫钦乌拉山两侧、巴里坤—伊吾盆地为重点作业区域,实施空地协同的立体增水作业。
工作人员在伊吾县盐池镇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通讯员 朱海棠摄
哈密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张晓鹏说:“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地面人影作业13次,其中5月20至21日实施了空地协同立体作业,地面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弹210枚、燃放碘化银烟条24根,在伊吾县境内开展中型无人机增水作业6架次。”
作为典型的干旱区,伊州区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水资源短缺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此次降水天气过后,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戈壁富民农场葡萄种植户王学平便进行了葡萄修剪。
王学平说:“下了雨后葡萄颜色都不一样,我们这个是晚熟的葡萄,低温天气下坐果率也好,碱土也压住了,好处很多。”
降水天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成活率,许多农民抢抓好墒情,及时进行种植。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12连种植户季来田说:“下雨对菜苗生长很有好处,栽苗后的成活率能达到80%—90%。”
工作人员正在给无人机装焰条。
连续的降水天气有效缓解了前期的高温天气,对于生态环境改善、地下水回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哈密市水文勘测中心党委委员、综合业务科科长吴江涛说:“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全市主要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累计径流量6004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0%,比去年同期偏多14%。5月中旬,哈密市主要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累计径流量1009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0%,预计今年全市主要河流的来水量能达到2.5亿立方米。”
近年来,哈密气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的治水理念,在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作业覆盖伊州区、巴里坤县等重点农业区。2024年人影增水作业面积核心区域达到1.5万平方公里,增水量0.71亿吨。
哈密市气象台台长白松竹说:“5月19日夜间至21日白天,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哈密市大部出现小雨,北部出现中到大雨,巴里坤县城及南部山区、萨尔乔克乡、大河镇出现暴雨,白石头乡出现暴雪;最大降水中心出现在巴里坤镇南部山区和萨尔乔克乡,累计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
哈密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正在研讨近期区域天气变化情况。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哈密市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疆人均的二分之一。为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耕云播雨调度“空中水库”,哈密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高位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四维治水”工作,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
同时,哈密市与国家人影中心、新疆气象局、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联动打造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攻关平台,力促其在机理研究、催化作业技术、效果检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高东天山区域整体作业能力和作业效果。
2024年,哈密市挂牌成立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哈密分院,被确定为全疆气象高质量发展人影专项试点,在伊吾建设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东天山野外试验基地,为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供支撑。哈密市建立“32161”跟进式气象服务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响应时效缩短至30分钟以内。通过整合智能网格预报、卫星遥感、地基遥感等多源数据,发布涵盖7大类23种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今年3月,工作人员在伊吾县前山乡进行人影作业。通讯员 刘玉苗摄
今年,哈密市气象局被确定为全疆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人影专项试点。
白松竹说:“今后,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加强‘智能网格+多源资料’应用,强化卫星、雷达和地基遥感等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着力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本地化检验,持续提升预报准确率。着眼抗旱应急、农业生产等实际需求,重点围绕东天山和莫钦乌拉山两侧、巴里坤—伊吾盆地作为重点作业区域,聚焦高山冰川、山区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加大增水作业力度,最大程度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从“靠天吃饭”到“问天要水”,哈密市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水资源瓶颈的实践,为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这场人与自然的智慧对话,正在戈壁深处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艾尚美家